
剧情简介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道教传说
中元节”之名起于北魏,“中元”是道教的说法。
道教经典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
又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天官神主赐福,生于正月十五。
道家以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届时地官检查、考校天上地下神仙、凡人、动物的表现
,以便定罪免刑。
东汉《老子章句》引《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
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
” 又《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
饿鬼囚徒,亦得解脱。” 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道教会举行“中元普渡”
作法事以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顺带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而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的来历和传说:佛教传说 中元是佛教的“盂兰盆会节”,
首创者据说是南朝梁武帝萧衍。4“盂兰盆”一词来自佛教的说法,
被称为“屋兰玛纳”(梵文ullambana),是“解救倒悬”的意义,
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
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为旨意,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
替孤魂野鬼诵经布食。 在民间亦有很多形式别样的“荐新祭祖”的节庆活动,
其意义与“中元节”的主旨是相同的,如“麻谷节”(河北)、“田了节”(广东)、
“鲜果节”(布依族)、“抢猪节”(畲族)、“丰年祭”(高山族)、花衣节(广东)、施孤节(广西)…… 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民间的这类节俗都是围绕着祭祀祖先、
超度亡魂、庆丰收、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相同的目的展开的。自魏晋以来,
佛道融合,将神佛混为一体,已是民间普遍信仰。
又因为这些活动基本都定于七月十五这一日子,所以它们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
而形成今日饶富慎终追远、博爱精神的“中元普渡”习俗
关于中元节的故事来历
关于中元节的故事来历 中元节(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
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
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
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
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
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
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
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
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
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中元节的禁忌
1:不要穿红色的内衣裤,因为该月有很多做法事的,
内衣裤是人体的第二层皮肤,红色与灵界相通,免鬼邪缠身,夜晚少穿红衣; 2:另外探病问丧可免则免,医院、坟场等阴气重的地方不要去;
3:最好避免到江河、海中游泳;避免一人独行僻静地,要多人结伴;及晚上尽量不要出去;
4:绿色植物属阴,恋人夜间不要到下面多停留,夜晚请不要带帽及墨镜遮眼; 5:绝不可玩牒仙、笔仙这类东西,在本月会非常危险;
6:有缘人也可以佩带开光了的法器、念念佛号、经文,一串佛珠在手可以挡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家中有玉佛或玉观音的也请随身佩戴;
7:晚上不要直呼姓名,也不要拍别人肩膀,也不要胡乱吹口哨之类;
8:室内不要挂风铃,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对故去的人要有恭敬之心。
相关推荐


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

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

唐探1900

囧妈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

热带雨

风雨同路

叶问外传:张天志

教父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