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0
非凡线路
剧情简介
甘谷麻鞋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对大麻的歌咏,而这种生长在诗经里的植物,在穿越了2000多年的风霜雪雨后,依然茂盛的生长在渭河两岸、秦州大地。这种植物就是制作甘谷麻鞋的主要原料。
文 | 王琪
传说中麻鞋是出生于甘谷古风台的人文始祖伏羲,因受网罟启发而结草为鞋,而发明麻鞋的,这个体贴入微、极富人性的发明,让依靠双脚直立行走的人类,彻底摆脱了举步维艰,固步自封的窘境,更加健步如飞地步入人类文明的殿堂。自从伏羲发明了麻鞋,人类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它,它就像一位忠厚诚恳的朋友,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不管人情如何世故,都始终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悉心呵护着人类的双脚。
麻鞋曾经是百姓必需的生活品,贫民身份的代名词。甘谷方言有云:“穿麻鞋的,还怕穿皮鞋的。”说的就是贫穷的人还怕富贵的人。虽然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无奈味道,却也道出了艰难岁月里悲凉辛酸的世道人心。然而,正因为它是百姓的鞋,贫民的鞋,普通劳动者的鞋,它便与我有了一种天然的血肉联系。于我而言,麻鞋岂止只是一双舒适的鞋子,它更是一段温馨的记忆,一种温暖的情怀,一种母爱的佐证。在它记忆的怀抱里,可以找到童年的足迹,母爱的芳馨,甚至瓜棚李下早已随风而逝的一句絮语,一声叮咛。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听老辈人说,家乡那些下四川、走西口的贫穷人,靠的就是一双麻鞋,一根神棍和一副扁担,在那些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在那条漫长曲折的小路上,是麻鞋陪伴他们浪迹天涯,讨取生活,是麻鞋支撑他们走出了一条生存之路,人生之路。当他们筋疲力尽,意志将垮时,也是麻鞋给了他们勇气和毅力,信念和力量。因为脚下的那双麻鞋,有慈母的叮咛,有妻儿的嘱咐,更有一种深沉的责任。那双存留着亲人余温的麻鞋,每当夜深人静之际,在他乡的炕头,静静地为他守望亲情,祈祷平安;每当白天赶路之时,在蜿蜒的小路上,默默地为他呵护脚掌,支撑信念。
甘谷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享有“羲皇故里”的殊荣,素有“华夏第一县”的美称。因此,虽然天水各县都制作麻鞋,但甘谷麻鞋独具一格,别有特色。据说古时候甘谷麻鞋制成后,还要在鞋底渗入一层厚厚的稀牛粪以坚其底,风干之后,鞋底便柔韧似棉,坚硬似铁,有如牛皮,非常适宜走远路,走山路,日行百里,脚无不适。从千年前的秦朝勇士,到大唐时的诗圣杜甫,从抗战时期的八路军士兵,到新时期的解放军战士,都对它情有独钟,爱不释手。1922年于右任途经天水时,穿上麻鞋,欣然写下“老农自矜产麻好,并谓麻鞋制做巧。闻客明日西南行,愿助轻足赴蜀道”的《麻鞋歌》,更是对麻鞋的一场盛赞。1929年,吉鸿昌将军驻防陇南,在天水举办国术比赛,给参赛者除发一套服装外,还专门发了一双供比赛用麻鞋,为麻鞋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佳话。
麻鞋是我一生最忠实的朋友,陪伴着走完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在我童年的时候,渭河还不像现在这样波澜不惊,而是简直可以用波涛汹涌来描述。那时的渭河两岸,连绵的大青麻,犹如连绵的青纱帐,布满渭水之滨。看着大人们像《诗经》里描写的那样种麻、收麻、沤麻、剥麻、绩麻,真有一种古风盎然,诗情画意的情境。然后又看着母亲如何把那一把把白色的麻变成一双双玲珑雅致、质朴无华的麻鞋。
甘谷麻鞋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又是一种精巧的民间手工艺品,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寓意姜维随诸葛亮远征,母亲思儿当归;“单鞭救主”源自尉迟敬德以一支钢鞭救其主李世民的唐代故事;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隐藏在一双鞋里。还有“虎目圆睁”等等。端午时节,有定婚女子赠男子工艺麻鞋表示爱情的习俗。甘谷麻鞋以其质朴无华的品质,返璞归真的纯美留传在人间,千百年来,它永远不会流行,但永远也不会过时。因为它已经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有着中正和平的基调,所以它便具备了永恒的品质。
看到甘谷麻鞋,我仿佛看到了远古的文明,传统的文化。
穿上甘谷麻鞋,我感受到了深沉的母爱,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
作者简介:
(王琪,甘肃省作协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甘肃日报》、《天津日报》、《读者.乡土人文版》、《丝绸之路》、《华夏散文》、《散文选刊》等100余种报刊发表历史文化类散文200余篇,荣获第27届全国地市报新闻奖、第五届黄河文学奖等奖项,多篇作品收录各类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