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0
剧情简介
从白领到农人,把文翰转换的契机,源于一只石榴。
从小,他就爱吃石榴,在他记忆里,全家买上一只,一大半归他吃,小半是父母的,殷红莹亮的颗粒,吃起来,那么清甜。不过,刻在他大脑里的,是气味。石榴有一股浓烈的香气,谁要是吃,他老远就能闻到,他吃完石榴,喜欢把石榴皮放在口袋里,抖动着小鼻子,闻了又闻,直到发黑才丢弃。
逐年长大,石榴不再稀罕,但却再无往日的味道。“凑再近,也闻不到香气,吃起来,也不过像是包口糖水罢了。”把文翰说,他和朋友一样,以为是年纪渐长,感官退化,或者那种香甜,不过只是记忆的错觉。
直到云南鸡足山的一次旅行。
“有个老婆婆,挎着藤框,在街边卖石榴,又大又鼓,皮青红发亮,就像小时候的模样。”他买了三只,最肥的掰成两半,哗,石榴味窜出来,正是久违的香味,一尝,水、甜、香,正是石榴的味道。
“老婆婆说,就是自家院子里种的石榴,年年如此,并无特殊,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不是感觉退化,而是再没吃到古法炮制的食物,我就想,为什么我不去找这样的食材?”
一念之间,就成了人生的转角。
蔡澜和50%
大学时,把文翰念的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后,做了相应工作,顺风顺水,待遇优渥,但他却不高兴。
“从小到大,我就喜欢美食,在深圳上班时,朝九晚五,吃不到好东西。当时,外卖软件不普遍,各种生鲜配送也不如现在,超市、菜场新鲜的食材,大爷大妈们一早就抢光了,我下班去买,啥都没有。我就很抱怨,每天那么忙,还不能吃好一点。”
不止如此,看似风光的职业,对他并无吸引力。在他看来,这种可以预见的人生,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他用一段记忆,回溯当时的状态:我在云南旅游,正在骑马,那是我第一次骑马,抓着缰绳,还有点紧张,这是电话响了,一个重要客户,马跑着我怕摔,电话也不能挂,一种很尴尬的感觉,就是当时我的状态。
这种不喜欢,能不能停止,或者只是暂停?然后,开启一段喜欢的人生。他清楚,自己所爱的,一是旅行,一是美食,能当一个行走的吃货,是深植在心中的一个梦。然而,人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他也不敢轻易放弃。
直到蔡澜的一句话。
作为老饕界的灵魂人物,蔡澜颇受吃货们爱戴,把文翰正是其中一员。在微博兴起时,他还是蔡澜微博护法之一,帮他处理微博上的一些问题。
“在我纠结的时候,看到了蔡澜先生的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人应该多去尝试,如果你去试了,至少有50%的机会,但你不试,机会就是0。这句话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个催化剂,对,我应该去尝试!”
除了女友,谁也不支持他的决定,特别是父母。在老一辈人看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极好的事情,寻找原生态食材,听起来是太不靠谱的想法,但把文翰还是说服了他们:
“我跟父母说,人都有梦想,如果不去尝试,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请给我两年时间,如果我失败了,那我也知足,因为我试过了,要是不成,我再回归现在的生活。”
这一试,就到了现在,至今没有划上句号。
有次,在蔡澜成都见面会上,他们聊天:“我说蔡澜先生,因为您那句话,我做了现在的事情,我发现并不是50%,如果真的尝试了,努力了,几率大概有70%,但不去试,就真的是0,他说确实如此,在我的书上,还专门签名,写下了50%那句话。”
县志和闭门羹
喜欢吃,并不意味着懂吃,在寻找食材的过程中,把文翰用的是笨方法。
“通过网络,或者地方县志等,我去寻找最正宗的食材信息和古早口味,心里有个谱后,再带着相机和背包,去当地寻访。”
即便如此,也常常碰钉子,许多记载的食材,因为各种原因早已失传,或者变味,他经常跑一趟,却是扑了个空,只能“看看风景,游山玩水也是乐事。”
辞职后,他定居成都,寻找的多是四川食材。“去的都是偏僻之处,不会说四川话,没办法和村民交流,我就硬下头皮学,每天去菜场、饭馆练习,幸好不难学,我半年后,就能和当地人正常交流了。”
但困难的,并非如此,每一趟寻味之旅,都可能是一次挑战。
有次,他去瓦屋山找笋干,“刚开始,笋农不愿意带我进山,正好是雨季,山上很滑,搞不好会有泥石流,太危险了,还有,他们说我走不动,我一直爱登山什么的,觉得体力不是问题,结果还没走到主产区,就累惨了,竹林非常密,像筷子笼里的筷子,噼啪打在脸上。地又湿又滑,5个小时后,我登山鞋都开胶了,裤腿子全是泥浆。”
不过,辛苦也有回报,瓦屋山的笋干极为鲜美,成了店铺热销的宝贝。
和笋干一样,把文翰上架的食材虽少,但每一样都投注了身心精力,在拣选中,也逐渐成为了半个行家,他说起秘诀,就是和当地人打交道。
“比如找腊肉,先挨家挨户买,再找当地厨师,付钱请他做,请本地人吃,哪个好哪个不好,为什么?个中原因,一边吃一边问就清楚了。比如木耳,青川的好,但哪个最好?我各种各样都买了,酒店里所有的杯子,全部泡着,好的再选去餐厅做,跟厨师聊开心了,他会告诉你哪里好,怎么选。”
在他看来,最不会骗人的,就是味觉。“关于吃,其实每个人都是专家,都有自己的理解,虽然它很主观,但还是有共同的东西,比如本味,吃的人,做的人,都知道。”
寻味时,他也常常吃闭门羹。“有些食材在当地就卖得很好,人家不愿跟你做生意,他们有种很朴素的想法,买卖已经足够养活自己,为啥还要多拼命?”
店里的黄金商品豆笋,就曾经如此。
“我在网上看到,四川有个小县城,豆笋特别好,我就跑到当地,边走边问,找到了一家,他们是当地卖得最好的,传承了几代人,销量很固定,公公、婆婆、儿子、媳妇,一口锅,每天几十斤,都卖的完,我说想卖,人家不同意,说没需求。”
拒绝,并赶不走他,他说基本所有农户,第一次见面都是排斥的。
“我就提出,能拍制作过程吗?他说可以啊,两点就要做,你起得来吗?当时,我住小旅馆,两点钟闹钟一响,就爬起来了,小镇上,整条街黑的,就他们亮着灯,豆子都磨好了,满街都是豆香味,他一看,嘿,小伙子真来了,等我从头拍到尾,他们松了口,那卖给你吧,不过,没有批发价,我零售多少钱,你买多少钱,爱要不要。”
后来,他们看到把文翰网上售卖的价格,发现几乎无利可图,主动让了步:“他们很好玩,说算了,我给你少几块钱吧,现在每个月店里都能卖几百斤。”把文翰说,虽然食材售价不便宜但他仅把利润控制在 10% 到 15%,“能维持经营,我就不会放弃。”
平衡和引力
没有放弃,还因为多坚持了一下。
把文翰说,2011年起,他开淘宝店后,销路并不好,买食材的,都是慢慢积累的一些回头客,“并不能回本,创业一年半后,我积蓄几乎全光了,当时,我告诉自己,没关系,我尝试了就很好,既然还有半年时间,那我就坚持下去,剩下的,以后再说。”
这一下,等来了契机。
“有一天,突然旺旺上多了很多人,回复都忙不过来,我还以为得罪了谁,是不是职业差评师等,结果发现,是微博红人柏邦妮买了我的豆瓣酱,觉得很好,就在微博上转发了,迅速吸引了很多顾客。”
逐渐的,他的食材得到更多大v们关注,包括下厨房、悦食中国等,都转发过他的信息,也有媒体纷至沓来,对他进行访问,他似乎也成了食材界的网红。
“最直观的影响,是订单变多了,这是很好的事情,销量好了,就有了底气,下次找食材时,可以说把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但也会更小心,毕竟这么多人关注,有一种责任感。”
把文翰说,无论红与不红,他对食材的态度,仍然是死磕。“你看我店里前前后后上了三十来种食材,有的上一次或者上几次,就不上了。”
为啥?因为质量变了。
“比如香菇,我一开始在平武买,有个大叔做的非常好,他烘烤香菇有一套,用的是青冈树,我当时泡在碗里,四五朵,一个晚上过后,整个屋子都是香的,赶紧全部买完,但第二次去买,味道变了,我说这个我不要,他才说实话,这不是我烤的,我给你重新烤一批。”
这样的情况,他遇过很多,比如往年收的跑山猪板油,过一年,不香了,一问“想多做一点,着急,把猪油炸的很焦”;特别鲜的香肠,以前没人要,他一收就是600斤,下次再定,味道也变了“别人觉得既然我能做600斤,那我赶快做完,还能再做600斤。”
你来我往间,好不容易搜寻的食材,反而失去了本来的味道,这让他很矛盾。“我在想,究竟我帮到忙了吗?怎么好像反而打破了平衡,量就是一个秤杆,到底什么才是平衡点?”
但这一切,并不会让他放弃,把文翰说:“我才跑了四川和云南,我还要跑全国,我有一个小目标,店里常规有三十来样食材,一年四季,根据自然规律,上些别的,一定都要好,要做到这样,起码还得干五年。”
在这个过程里,他充满了行者的快乐,有时开着车,跑在山路上,夕阳西下,又红又圆,好看极了,旁边是潺潺的溪水,“并不是景点,但就是美啊,大自然,是很美的。”
或许,这一切,就像他作为主角之一的纪录片《内心引力》那样,他有句话,是这样的“我想把简单的事情,做的不简单”,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快乐的。
封面新闻记者 张路延 薛维睿
相关推荐


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

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

唐探1900

囧妈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

热带雨

风雨同路

叶问外传:张天志

教父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