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凡线路
剧情简介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 ——乔治·奥威尔《1984》
继前作对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引用借鉴后,《攻壳机动队s.a.c.》新作《2045》这次盯上了对后世众多反乌托邦作品产生深远影响的乔治·奥威尔。
再往前看,押井守导演的“攻壳”更是成了他探讨个人哲学与宗教思想的载体。因此当人们回顾攻壳的一系列作品时,押井守的《ghost in the shell》成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今年4月,prouduction i.g联手netflix推出了这部新作动画。其实在真人版电影上映前后,这个企划就已经启动了。
然而,也许是网飞不太敢下重金重启这部世纪名作,又或许是主创们没能拉到更好的士大夫(staff),总之,呈现在我们面前、被称为攻壳系列第一部全cg制作的2045,是一部类似粗糙劣质游戏的3d动画。
2017年的真人版电影,虽然很多人将它逐出了“攻壳”之列,但这个版本或许更能够被观众所接受。
它将“人是什么”的问题简化为“人是记忆集合体还是行为的总和”的选择,随后又将其置于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之上。因此,即便逻辑上自相矛盾,观众依旧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影像上,而不必绞尽脑汁对前一个问题下判断。
轻量化的设定和故事剧情,反倒可以为路人观众提供一个入口。
相比前作,2045的深刻性也直线下降,剧作同样浅显直白,这也导致了在观看2045的时候,观众似乎不太需要去思考语言、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思想。
但它依然优异于真人版电影之处,在于前者仅仅作为一部好莱坞式英雄大片,而这一部却是久违的、对ghost in the shell : stand alone complex核心主题的回归。
01 s.a.c.是什么?
《攻壳机动队》大致讲的是日本公安暴力机关九课的成员们处理解决特殊犯罪事件的故事。
2020年,攻壳的主角草雉素子作为联合国士兵参与了第四次世界大战,随后战后世界格局急剧变更,电子脑技术和义体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素子就是全身义体化的人类,她在6岁时遭遇飞机失事,因此不得不更换大脑以外的全部躯体。
2030年,人类身体义体化、与网络联机的技术此时已十分普及,公安九课成立,以防治随之催生的一系列特殊犯罪。
攻壳的影像作品大致可以按导演来分类(不含重新剪辑版本、重制版本和衍生剧集):
押井守导演的ghost in the shell系列
1995:ghost in the shell
2004:ghost in the shell 2 : innocence
神山健治导演的s.a.c.系列
2002:攻壳机动队stand alone complex(以下简称sac)
2004:攻壳机动队s.a.c. 2nd gig(gig)
2006:攻壳机动队s.a.c. solid state society(sss)
2020:攻壳机动队s.a.c_2045(2045)
黄濑和哉导演的arise(崛起)系列,和2017年的美版真人电影。前者评价不高,后者是对所有前作的模仿再创作,这里都暂且不谈。
细心一点我们会发现,与押井守的版本不同,神山健治的s.a.c.系列剧集海报里,很少再出现ghost in the shell的字样,尽管这依旧是它的译名。
虽然这无关紧要,但透过这一细节,我们可以稍微分析一下两个系列在主题立意上的区别。
ghost in the shell,即灵魂在躯壳中,它抛出的问题是,当思想与记忆能够剥离出物质载体并可以被随意篡改时,个体凭借什么保持自我;当人的意识进入网络信息流后,是否还能够保持独立的人格。
自始至终,ghost虽然是探讨的核心,但却是一个无法被证实的概念,最终指向的,其实是人何以为人的问题——
兼具人类“灵魂”与机械身体的素子,如何在两者之间确立自我。
在押井的电影中,素子选择与傀儡师融合进入网络世界,转而追求新的生命形态;
2017年真人电影里,她拒绝了进入网络的邀请,在记忆与行动之间选择了后者。
然而,处在押井版“攻壳”延长线上的s.a.c.系列里,素子不再在人与机器之间苦苦寻找自己的身份定位,剧作转而去探讨一些更为普世的话题——关于社会的,关于政治的,关于人文的。
而在这一系列议题之上,是对个体意识的再讨论,即stand alone complex——
一群人在没有组织、相互独立的情况下,为了某个相同的目的做出了统一的行为。这一概念,有人称之为“独立的集合体”,有人称之为“群众”。
二战之后,为了对抗循规蹈矩、虚伪粉饰的主流社会,在美国文学界出现了一群没有组织、松散的作家集合体,他们称自己为“垮掉的一代”,极力质疑和反叛传统、主流的价值观。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首先,在对二战这一历史时期的模仿,其实就是隐喻攻壳世界观里,第四次世界大战与技术进步带给人们的种种精神上的残响。
比如,gig里的反派人物久世,就是由于在四战后维和部队里的所见所闻,逐渐形成了引领难民开展解放运动的理念。而久世的原型正是在那一时期活跃的革命家切·格瓦拉,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左翼学生运动时,切·格瓦拉也是押井守(撰写了gig的大纲)那一代人的精神偶像之一。
其次,sac里最大的“反派”笑脸男标志上的英文,正是取自《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霍尔顿的独白:“我曾经想过要变成一个堵上耳朵和眼睛、噤口不言的人”(i thought what i'd do was , i’d pretend i was one of those deaf-mutes)。塞林格的短篇小说集里也有一篇名为《笑脸男》(the laughing man)的故事。
为了促使政府公开对“电子脑硬化症”更有疗效的疫苗,他利用高超的黑客技术,绑架了主张其他疗法的企业社长,逼他说出真相。
他的行为不仅引发了大规模的模仿犯罪,致使一连串大型企业相继遭到威胁,“笑脸男”的标志还作为一个流行文化符号,成为叛逆和反抗权威的象征。
然而在攻壳里,这句话衍生出了新的意义,笑脸男aoi随后发出质疑:“or should i?”
可是我应该这么做吗?
aoi时隔六年后重新站出来,选择结束沉默,揭露真相。九课队员陀古萨,面对九课被消灭而真相依旧被隐藏的现实,他扔掉了这本书,否定了逃避和闭口不言。
攻壳作品里的那些“模仿犯”们,不再是一厢情愿的致敬和模仿,他们最终开始积极地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
sac也因此脱离了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机械模仿,它最后留下的态度是,保持一颗好奇心,去质疑和不断地思考。
回到s.a.c.这一概念,它可以解释为个体与集体/秩序的对抗关系。
知友kolrigo已总结过神山健治s.a.c.系列的主题:
sac的剧情冲突在于个体对抗成型的经济/工业体系(阶级斗争)、gig的剧情冲突在于激进民族主义对抗逆全球化经济下的统治阶级(个人英雄主义)、sss的剧情冲突在于左对抗右(双重思想下的思想衍化)。
而神山延续了他老师押井守电影中的双主线结构:即公安九课与恐怖分子的对抗。
我们可以看到,公安九课真正的敌人,从来就不是作为反派出现的恐怖分子。
他们反而是揭露政府、企业和体制黑暗的斗士,是在堕落的社会现实之下催生的“始作俑者”的模仿犯。最后他们又作为一个镜像,折射出真正的罪犯形态——社会系统。
02 2045讲了什么?
《攻壳机动队sac_2045》一经播出,就遭到了诸多老粉的恶评。
一个原因是先前提到的粗糙3d画面,再者就是,s.a.c.系列里曾经徒手轰装甲、成熟冷硬、人至中年的九课队长素子,竟然变成了一个娇小可爱、肌肉也不发达的少女!
不过,纠结于幼齿的人设其实没有必要,这就和2017年真人版电影推出时纠结斯嘉丽·约翰逊是个白人一样可笑,毕竟《攻壳机动队》的议题中心从来就不是shell,而是ghost。
当然也有人认为真人电影想要体现一种意识形态的差异,但2045里唐突加入的黑人角色不正是迎合欧美市场的一种商业化考量吗?
相比押井守的“攻壳”,更加柔和的人设和下降的议题,神山的“攻壳”又何尝不是一种迎合呢。
从漫画版到电影版再到剧集版,更换义体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用的设定,每一个版本的角色形象随着时代变迁而产生的变化,或多或少都是在迎合创作者或观众的口味。
“之前的观众差不多都40岁了吧,下一部攻壳想要更多地面向青少年。”神山健治在企划之初就想好了这样的定位。
不仅仅是素子,在反派角色形象上也有体现。2045的反派被设计为一名14岁、深受奥威尔“荼毒”的青少年岛田孝。
故事发生在“笑脸男”事件的十五年后,全球经济衰退、局部战争长期持续的2045年,由于突然出现的“后人类”(post human),一度被解散的九课再次被召集重组。
所谓的“后人类”,其实可以理解为“超人”的一种形态。这里的超人,既有流行文化里的“超人”的意思,也有尼采所宣扬的“超人”的意思。
他们经历电子脑变变异,因而获得了能够对抗整个国家机器的黑客能力。他们被认为没有人类的情感,只是空有崇高的理念。在前半季里出现的三个“后人类”,他们又是各自独立、企图发挥自己的能力,构建出一个全新的价值体系。
第一个后人类将武器分发给穷人,他代表的是“武装斗争”的民主革命口号。
第二个后人类将矛头指向了非法移民,但同时他又深爱着自己的国家——毫不犹豫的杀死为一己私欲搞肮脏勾当的人,却在首相真诚的宣言面前,选择放过他。
第三个后人类,就是之前提到的沉迷奥威尔的少年。他的形象则更加清晰——他就是我们。
在幼年无意识的时期,他被寄养在一个1984式的村子里,既目睹了政府与黑暗势力的勾连,又遇到了被村里人排斥、却引领他去反抗的退伍兵;
在青少年时期,他又目睹了暗恋的女神因为反抗而遭到人渣老师的侵犯。
最后他终于觉醒,开发出投票软件,利用民意杀死了这个人渣。然而在人群中他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站起来反抗的女神也是被“民意”厌恶的对象。
最终他看清了一种真实——“自由即奴役,战争即和平,无知即力量”。
武装斗争、民族独立是对阶级、民族问题的指涉,民主投票又是对社会秩序的反抗。
我们可以看到,2045里的现实主义内核依旧没有褪色。
一直以来,s.a.c.里所构建的,并不是赛博朋克作品里常见的、基于极权统治的反乌托邦社会,无论是城市空间还是日常生活,都与当下现实世界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攻壳的故事其实就是对当下时代的一种未来式预言。
在2045里,战争被解释为一种经济行为,民粹主义、思想警察、社会实验、网络暴力等等暗指,我们都可以从现实里找到诸多原型。
而《攻壳机动队s.a.c.》系列,正是从这些原型中产生的“原创的拷贝”。
挨过前六集讲述九课成员回归、接受新任务的欧美英雄式叙事,在第七集我们又惊喜地看到了“攻壳”叙事,即单元叙事——每一集是一部独立精悍的短片,在有限的时间内讲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单元叙事也可以说是s.a.c.剧集版的精髓所在。
从一个点切入,逐渐建构整个世界观的面貌,它是对主线剧情的辅助和补充,更是对攻壳整个精神内核的金句式总结。
第七集,讲的是九课成员巴特从目击抢银行到帮人抢银行的故事。
这一集是对攻壳里人文关怀和社会聚焦情思的回归。但同时,它又只能是一些直白的讽刺。巴特的行为,终究只能局限于个别的报复行为,他无力改变社会现状,只能做出这样一个小小的反抗。
2045注定无法达到两部电影和两部剧集(2004年之前的攻壳作品)的高度,但媚俗也好,肤浅也罢,它又何尝不是对我们当下时代的一种“模仿”呢?
03 听见ghost
2045上半季最后一集,陀古萨在巴特眼前消失了,而攻壳车塔奇克马(ai)在一旁用充满童真的声音欢快地向他告别。
这个结尾让我想起了一首曲子:
where does this ocean goilaria graziano - 攻殻機動隊 stand alone complex o.s.t.+(プラス)
这首曲子是s.a.c.系列的编曲菅野洋子,仿照比约克(bjork)的hyperballad写的。ocean指的是思维(信息)的海洋。
这个两部《银翼杀手》电影的主角都面临的疑问,在2045里也摆在了新人类(后人类)的面前:
“我要向哪里去?”
回顾攻壳系列的剧伴音乐,为押井守电影配乐的川井宪次,和为神山健治剧集配乐的菅野洋子,他们创作出了涵盖摇滚、电子、迷幻、民族等多元风格,将攻壳的主题进一步升华。
难以想象脱离了这些音乐,攻壳整个系列将会多么失色。另一个老粉们不喜欢2045的原因就在于此。
2045的片尾画面,让人很难不想起s.a.c.系列里的这首主题曲《lithium flower》(锂之花):
lithium flowerscott matthews - 攻殻機動隊 stand alone complex o.s.t.+(プラス)
and is she really human?
但她真的仅仅是人吗
she’s just so something new
不,她的存在如此空前绝后
a waking lithium flower
就像一朵亟待绽放的锂之花
这是一首对以素子为代表的新生命的赞歌。
巴特看不见跟随新人类离开的陀古萨,是因为巴特注定是属于旧时代的人类。
在大多数攻壳作品里,巴特都是被留下的那一个。无论是机械狗,还是ai(攻壳车塔奇克马),还是总发好人卡的素子,他对旧的情感和联系都保持着一种罕见的温柔。
而塔奇克马的告别,是对新人类的目送与致敬,也是对新时代的礼赞。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