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妮·兰顿的自白

状态: 更新至第04集

主演: Karla-Simone Spence 约翰·艾伦·罗伯茨 乔迪·梅 Mina Andala Martin Fisher Mace Richards 杰克·库兰 大卫·巴克·琼斯 Alison Martin Jones 

导演: 安德丽亚·哈金

语言: 英语

首播: 2022(英国)

更新: 2024-06-30 03:37

类型: 欧美剧

7.2

剧情简介

"

1

2003年4月,我在《纽约客》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某个业余读书爱好者,在房地产业工作,一年要看一百五十本书。此公热爱某个叫丹·布朗的作家,给他写了好多信,提意见,求签名,丹·布朗不但满足了他的所有要求,还接受他的修改意见,并把他的评价印在《达·芬奇密码》的护封上。我觉得这个读者和那个作者都不错,一时好奇,就到amazon上买了一本《达·芬奇密码》。我自1999年开始从amazon购书,前后不下百种,所买的书都在销售排名的几千乃至几万名以外,《达·芬奇密码》是我买的第一本在amazon排名第一的作品,顿时很有一种跻身主流圈的感觉。

书到手后,一个通宵就看完了(啊,主流竟然是对的……)。马上又向amazon增购了丹·布朗的其他所有作品。“其他所有”云云,也不过就三本,这在畅销书作家中是很罕见的。当然也都是通宵看完,没有例外。印象中,以往能让我这么熬通宵的,也就金庸一人而已。激动之余,拼命向周围人推荐。写了一篇书评,名为《好看》,发表在当年陆公子主编的《万象》9月号上。文中,提出了“中国文学与世界差距最大之处不在纯文学,而在通俗文学上头”的非著名观点。也曾向某国内资深出版家推荐引进,未果。在二十一世纪,我对于国内引进国外畅销书,有三个预言:预言《达·芬奇密码》必火,预言《哈利·波特》和《指环王》必定失败。第一个预言成功,第二个预言失败,第三个预言一半成功一半失败。总的来说,我的预言和瞎猜的概率完全一致。

然后就是等待丹·布朗下一部作品了。这一等就是六年。《战争与和平》也不过才写了五年,这个丹·布朗啊,是真把自己当老大,还是被自己不期而至的盛名给吓垮了?这六年中,为了填补没有丹·布朗作品的空白,百无聊赖的我会隔三差五上amazon首页,不定期地把排名第一到第十的惊悚小说买来看看,活生生把自己搞成了世界通俗小说的专家。可是,没有一部能够让我产生像看丹·布朗作品那样的感觉,大部分我甚至都没有办法读完。最后,我决定收回“中国文学与世界差距最大之处不在纯文学,而在通俗文学上头”这一极不谨慎的观点,修正为:“通俗文学有两种,一种是丹·布朗的作品,另一种是其他人写的作品。”

"

2

做丹·布朗的粉丝,除了像哈金小说中的人物那样寂寞地等待之外,还有更囧的事情。我是大学中文系的教师,在我的圈子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不知道丹·布朗的人,还有一种是痛骂他的人。记得当年读完丹·布朗之后就去了美国,忍不住就向美国人大谈我的观感,结果无不对我温和地侧目而视,和我说自己喜欢maxim杂志时得到的反应一模一样。对方同情的目光和语气中的潜台词是:啊,又一个美国快餐文化的可怜的受害者。唯一的例外是李欧梵先生,我们一见面就鬼使神差地谈起《达·芬奇密码》,他说还没有看过,但是一定会找一本来看一下,让我对欧梵先生顿生好感。

生活中找不到知音,网上又如何呢?寂寞难耐之余,我也常上一些国内外的读书和写作的论坛,发一些类似“请推荐一个像丹·布朗那么好看的作家”这样的帖子,比如像这一个:
https://www.mobileread.com/forums/showthread.php?t=55466。得到的反应,着实令我吃惊。我知道很多人看不起丹·布朗,可是做梦也想不到会鄙视乃至仇恨到如此刻骨的程度。“他的书不应随便放下,而要大力朝墙上摔去”;“他的名字就让我呕吐”;“他是文学的h1n1”;“即使对低俗小说来说也是一种耻辱”;“弱智,彻底的弱智”;“歪曲历史,随意编造”;“他的文字是小学六年级的程度”;“没有灵魂,没有生命,没有智力,没有品位,靠挑起争端和仇恨来引起关注,是我们文化腐烂的象征……应该阻止这种瘟疫的传染”,等等等等。

我知道丹·布朗在《天使与魔鬼》和《达·芬奇密码》中对教会和基督教历史的描写很得罪了一些宗教界人士,但是很多人说他们讨厌丹·布朗并不是这个原因。这就奇了,《达·芬奇密码》全球销售了八千万册,难道鄙视、仇恨和厌恶能够产生销量?我很少看到敢于站出来说自己喜欢丹·布朗的人,是什么样的压力,让人羞于承认这种爱好?《达·芬奇密码》毫无疑问是最主流的畅销书,但是丹·布朗的粉丝却是最边缘化的非主流,这里面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点。

也有个别网友安慰我,让我别理睬那些丹黑们疯狂的叫嚣,说那是一些生活失意者的嫉妒。我不相信读者会嫉妒作者,无论那作者是托尔斯泰还是琼瑶。但是丹·布朗的成功确实让同行眼红。斯蒂芬·金就在一次对大学毕业生的演讲中说:“十年后,我到你家来玩,如果看到的是一水的丹·布朗新作,我会一直追你到大门外,大声尖叫:‘你其他的书呢?你的脑子进水了吗?’”

英国著名记者马克·罗森在《卫报》的书评中,把丹·布朗的成功归咎于“9.11”事件:空前巨大的创伤和危机让美国人民非常困惑,他们发现事情和想象的不一样,阴谋不但无所不在,阴谋背后还套着阴谋,哪些团体才是历史真正的操盘手,谁才是我们这些凡人真正的大boss?《达·芬奇密码》搭上了时代的快车,捏住了社会的经脉,利用了群众的恐惧,天时地利人和,不畅销是不可能的。

阴谋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市场的理论。通俗作家们耳朵竖起来听好了,谁能把这个红果果的时髦理论吃深玩透,谁就能大捞一票。别说我们中国就没有丹·布朗,我手头正在看《货币战争》,深信宋鸿兵先生和我一样,一定是丹蜜。当然我是公开的,他是隐秘的,估计绝不会承认这一点。罗斯柴尔德家族不就是郇山隐修会么?别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时代,秘密帮会才是主角,惊天阴谋才是王道。

"

3

漫长的等待没有耗尽我们这些隐藏在历史边缘的最主流的非主流的丹蜜的耐心,到头来我甚至怀疑这也是一个惊天的阴谋,就如同有网友怀疑《货币战争》本身是一个更大的阴谋的阴谋,谁能担保宋先生不是一个比罗斯柴尔德家族更大的家族(比如黄金家族?)的代言人呢?阴谋这玩意,只要开了头,就不会有结尾。

无休止的拖延在今天也是常见的一种商业营销手段,我知道一些电脑游戏公司常常玩这种把戏,最终能玩到你搞不清楚他们是聪明、是无能,还是敬业的终极境界。但是就像任何阴谋都有大白于天下的那一天,丹·布朗的新书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全球上市时间表:2009年9月15日。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今年我做了两件事。一,向中国银行申请了一张国际信用卡,因为从前在国外办的信用卡早已过期。二,花四百八十九美元向amazon订购了最新一代的kindle dx电子阅读器。我手头的电子阅读器不下十台,为什么非得买amazon家的?因为丹·布朗新作会破天荒同步推出电子版,这样我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读到。作为粉丝,这是必需的。但是amazon的电子图书都是独家专用格式(阴谋啊阴谋),除了忍气吞声接受这种垄断行为别无选择。

考虑到时差,我忍到北京时间9月15日晚上11点,看了一下amazon,有了,九点九美元!赶快下载,装进当冤大头买来的kindle dx,那种感觉简直是……按照丹·布朗的路子……不能说。第二天,满怀领先世界的喜悦的我,打开报纸一看,差点从椅子上掉下来:丹·布朗新作9月15日在中国上市,售价一百四十元,上海书城等书店均有出售。全球化成全了我,也把我给害惨了。

"

还是回到这本名为《失落的符号》(the lost symbol)的新作吧。首印六百五十万册,第一天就卖了一百万册,据说临时又加印了几十万册,毫无悬念地排到了amazon销量第一的位置,媒体也毫无悬念地再度骂声一片。可是我却花了四天才把它看完,这是非常意外了。故事的主人公还是罗伯特·兰顿,故事的核心还是阴谋,故事的争端还是宗教,故事的线索还是解谜……等一下,我在当年的《达·芬奇密码》中剧透太多,被人骂到头臭,今天学乖了,再不做此等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想说的是,看到全书百分之二十四的地方(电子书不显示传统页码,只显示进展比例),我才看到第一个让我拍案叫绝的场景:兰顿如同读者一样,一头雾水地卷进一个深不可测的陷阱。他灵光闪现,终于参透了第一个玄机。但是他脸上恍然的神情引起了身旁正在观察他的中情局头头的怀疑。在头头的一再追问下,兰顿急中生智编造了另一个解释,而这个解释竟然也是有效的,从另外一个方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起了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价: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好消息:兰顿还是兰顿,丹·布朗还是丹·布朗。所有在《达·芬奇密码》中吸引人的那些元素,在《失落的符号》中一应俱全,甚至能找到精确的对应。巴黎变成了华盛顿,卢浮宫变成了美国国家博物馆,苏菲变成了凯瑟琳,法歇变成了萨托,希拉变成了马拉卡,法国国家司法警察局变成了中央情报局,郇山隐修会变成了共济会……最重要最隐秘最不能剧透的xxx变成了yyy。丹蜜可以放心地重温旧梦,丹黑可以用同样的理由发泄各种有名无名的怒火。

"

坏消息:兰顿还是兰顿,丹·布朗还是丹·布朗。再好吃的美餐,连吃三遍还是会有点腻味。如果是带点馊味的隔夜餐就更糟糕了。《失落的符号》冗长而缓慢的开头着实让人疑心丹·布朗是不是有点黔驴技穷了。对比一下,《达·芬奇密码》开头苏菲飘然而入卢浮宫,那个漂亮的暗渡陈仓是何等精妙。《达·芬奇密码》的拿手好戏是在情节的高速发展中穿插宗教和艺术史的知识,这些掌故清晰明快,不但不影响故事的进程,反而本身就是故事的有机组成,读者很可以充分地得其要领,绝对不会有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到了《失落的符号》,丹·布朗似乎是想要把他的看家本领发扬光大,各种历史宗教知识铺天盖地而来,简直到了掉书袋的地步,我们读者就有点吃不消了。明显可以看出,丹·布朗是想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人物更多,情节线索更复杂,主题更宏大,阴谋更严重,甚至到了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程度。但是,事情到了这样的地步,恐怕已经超出了通俗文学,也超出了丹·布朗的掌控吧。就是我这样的死忠,也是为他捏一把汗啊。

对中国读者的坏消息:小说中大量提到的建筑和历史文化知识,明显是为了讨好美国人民而有意设置的:所有的追杀、陷阱、阴谋都在美国人民最亲切的空间展开:国会大厦、国会图书馆、美国国家博物馆、华盛顿大教堂……一边再揭示其背后隐藏的象征、符号和信仰。要让对这些美国图腾本身就漠然的中国读者去感受这些图腾背后的图腾,其中的乐趣恐怕要远远小于参透更有普世价值的《蒙娜丽莎》的秘密。

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吧。我对丹·布朗是有感情的。在《好看》一文中(点这里阅读《好看》),我曾经谈到这种执迷与我童年少年时期的阅读经验的渊源。我小时候狂热阅读的作品,和西方的惊悚小说有许多类似之处。那是文学最稀缺的年代,也是我个人历史上最热爱文学的年代。丹·布朗更让我有一种特别怀旧的感觉,因为通篇没有那些西方通俗小说中常见的色情和暴力描写,文笔清新干净。即使有上面那些怨言,《失落的符号》仍然是六年来我读过的最好看的作品。我唯一的期待,就是丹·布朗下次能换点花头。我更希望中国作家能多写点这样的好看的作品,因为我们这样悠久而神秘的文化,本来是更有资格来谈谈“密码”和“符号”的。

2010年

"

"

欧美剧弗兰妮·兰顿的自白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弗兰妮·兰顿的自白高清剧照,弗兰妮·兰顿的自白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

相关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