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0
剧情简介
2023年3月,电影《脐带》上映,辗转全国各地路演时,导演乔思雪碰到一位71岁的老先生,过去三年他一直在家照顾91岁的老母亲。老先生说,因为害怕老母亲感染新冠骤然离开,有半年时间,他都没有让母亲下过楼。看完影片,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尊严。“以前我只是觉得人活着就够了,从来没有想过她心理和精神上的诉求。现在我会想,只是活着就够了吗,母亲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诉求是不是也应该满足她?”老先生说。这让乔思雪深受触动,如果一部影片能给一些人这样的生命启示,是不是应该跟更多人见面?
乔思雪1990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的一个小镇,她是达斡尔族,在草原生活了18年,尔后离开家乡前往巴黎求学,像鸟儿一样越飞越远。《脐带》是她在巴黎留学期间构思的剧本,也是她的长片处女作。
《脐带》的故事很简单,讲述了“北漂”的音乐人、蒙古族青年阿鲁斯,因为母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病回到故乡内蒙古。他不满哥哥将母亲关在家中的照顾方式,决心带母亲返回呼伦贝尔草原,去寻找她记忆中的家。为了防止母亲走失,阿鲁斯用一根绳子系在两人腰间,似脐带一般的连接,牵引着两人向草原深处漫游。在漫天的星光中,母亲带着谢意与儿子告别,她终于回到自己心中的故乡,阿鲁斯也在水草丰茂的家乡获得了平静和爱的力量。
电影《脐带》中,为了患上阿尔兹海默病的母亲在旅途中走失,儿子阿鲁斯在两人之间系了一根绳子。(剧组供图/图)
死亡原本是沉重的话题,在这部影片里,它变得轻盈诗意。乔思雪认为,这与她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她从小就是看着家里人宰杀羊长大的,家里毫不避讳在一个小孩面前谈论死亡。“我看着爷爷在那对一头羊开膛破肚,把手伸进去掏羊的心。但是他们又特别尊重生命,我从小记得他们吃肉的时候永远会把羊骨头剔得非常干净,不留一丝肉在里面——就是既需要羊,在真的食用的时候,又很尊重羊带给他们的食物。”乔思雪说,在这个过程中,她完成了最初的生命教育。
爷爷生病久矣,在乔思雪的记忆里,父亲他们很早就在做心理上的准备和练习,也不避讳谈“可能爷爷不行了,也许不能陪我们过年了”,言语之间是平静的,是一种能接受生命在人世间有死亡、有新生的状态。后来爷爷去世,当他从icu被推出来的时候,乔思雪看到他像是睡着了。这个场景应该是非常沉重和悲痛的,但是有那么多家人聚在一起,给她带来一种温暖、很有安全感的氛围。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能不停地要面对离别、面对告别。游牧民族一辈子生活在大自然里,相信万物轮回,所以面对死亡会有一种很独特的视角,这里面有一种启示性,就是你怎么平静和有力量地告别。”乔思雪说。
“他们慢慢变成了小孩”
摄影师曹郁和妻子姚晨是在2019年见到乔思雪的剧本的。那时剧本还叫《漫游在蓝色草原》,改到第六稿,仍显得青涩,但曹郁和姚晨还是被故事打动了。“它是温柔的、诗意的,讨论的主题又是严肃的。”曹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觉得特别缺少一部这样的电影,用一种不是那么沉重的、说教的方式来表达亲情、关系。比如,怎么面对母亲的老去以及死亡?能不能真正放手让她在最后这段路上有一个符合她心愿的短暂旅程?
两人决定亲自担任《脐带》的监制,曹郁还上阵担任摄影指导,沉浸式投入影片的内容创作、场景、音乐、演员等方方面面的选择,并调动自己的资源,邀来剪辑指导张一凡、声音指导富康、美术指导赵紫冉、造型指导李宙等业内顶尖人士组成主创团队,这也让乔思雪觉得惊讶:“他们为之付出的时间、精力和热情,没有参与其中的人是很难体会的。”
电影《脐带》中的大部分演员没有表演经验,包括饰演男主角阿鲁斯的伊德尔,他是一名民族电子乐唱作者。(剧组供图/图)
“脐带”的意象是一开始就有的,灵感来自乔思雪看过的一场行为艺术展。那场展览是用一根绳子把两个陌生的艺术家系在一起一年的时间。写剧本的时候,乔思雪突然想到这个展览,她觉得那根绳子放在一对母子身上,会产生比一根绳子更有趣的意味,绳子不再是简单的绳子,而是变成了脐带,有人和人之间的反哺,又会有一种束缚的力量在里面。
曹郁听到“脐带”的意象,眼前一亮,他觉得片名如果直接用“脐带”,既有精神感,又跟这个故事想要传递的东西很契合,最后大家决定,将散文式的片名《漫游在蓝色草原》改成了《脐带》。
到了2021年4月,影片正式开拍前,剧本已经修改到第19稿。最初的剧本有120场戏,想表达的内容过多,有关于亲情的,也有关于民族、关于现代化、关于城市和文明的探讨。剧本打磨阶段还在疫情期间,又逢春节,主创们差不多每天都花4小时在视频会议上聊关于《脐带》的一切。最后大家决定大幅删减,将主题集中到母子亲情这条主线上。
自18岁外出求学,乔思雪发觉跟家人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跟母亲的关系。小时候是无条件的依赖,青春期的时候,为了逃脱心理上对母亲的依恋,她会关起门来,很多生活细节不太愿意跟母亲沟通,尤其后来到国外留学,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一直在吸收新的东西,母亲似乎被她暂时遗忘了,无暇顾及母亲生活里发生了什么。
后来偶然的机会,乔思雪认识了一位患上阿尔兹海默病的阿姨,和母亲的年纪相仿,这位阿姨忘记了很多近期发生的事,儿时的记忆却十分清晰,总是来来回回地在路上寻找她过去记忆里出现的东西。这一幕十分触动乔思雪,她开始认真关心起母亲,这才惊觉母亲已经不再年轻,人到更年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扰。写《脐带》的故事就从那一刻开始,她希望借此探索亲密关系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她也希望自己能像片中儿子阿鲁斯那个角色,在母亲的生命里有这样一个陪伴。
在影片里,患上阿尔兹海默病的母亲,行为举止越来越像小孩,她会为了得到一个漂亮的蒙古袍而雀跃,也会突然跑开,找不到回家的路。为了防止她走失,儿子阿鲁斯在两人中间加上了一根“脐带”。在乔思雪看来,这是她对孩子和父母之间关系变化的具象化,“我们从小被他们养育,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另外一种角色,他们慢慢变成了小孩,我们要承担父母那样的责任”。
影片最后,阿鲁斯把“脐带”剪断,让母亲走。乔思雪认为,这意味着母亲脱开了她的一切社会身份——作为妻子、作为母亲、作为牧民,回到她最原始的状态,她只是母亲的孩子。
有人问乔思雪,为什么不把自己代入讲去,讲述母女关系,而是展现母子关系?乔思雪认为这也和自己的经历有关。在大众普遍的印象中,草原民族的男性是高大、威猛、粗犷的,而在乔思雪的成长中,他们也有很多细腻、温和,甚至脆弱展露在她面前。乔思雪父亲的家里是五个兄弟,他们一直轮流照顾自己的双亲。她从小看着父亲和叔叔们这些看上去粗线条的汉子,照顾起爷爷来却细心周到,对爷爷就像对小孩一样,用那种特别小的手绢给他擦脸,把食物都捣碎了喂他吃。此刻,性别角色已经不再重要。
“时间会不断向前走,就像马兰花不会长青”
曹郁记得,剧本改动最大的是结尾。为了这个结尾,团队前前后后想了十几个版本,都不满意。其中一个版本是,因为喝酒的醉汉,母亲在经历一场意外后离世;另一个版本,则是母亲跟着狼群走向草原深处。前者太写实,后者拍摄有难度,表现又很抽象,难以实现。一直到开拍之前,大家都苦于没有确定结局。
后来是乔思雪意外在朋友的视频里发现了两棵榆树,它们盘根错节地长在一起,一半枯萎,一半还在茂密生长,大家一下找着感觉了。“我们好像在汲取传统文化,甚至是我们家人身上的东西,像那棵新生的树一样,长出新的形态。它也留给观众很多空间,像城市和草原,像我们和家人,也像肉体和精神。”乔思雪说。
夜幕降临,草原上的牧民举着火把,围着篝火跳起了盛大的祭祀舞。在漫天的星光下,母亲和阿鲁斯加入了这场祭祀。曲终,母亲一脸幸福地向儿子告别,她说:“时间会不断向前走,就像草原上的马兰花不会长青”,转头,举着火把,随人群潜入了草原深处。这是成长环境给乔思雪带来的启示,“我们的生命是有来有往的,你要接受人世间的无常,你要接受生命是在自然里面不断的轮回”。
电影《脐带》中,男主角阿鲁斯最终剪掉了系在自己和母亲之间的绳子,完成了与母亲的告别。(剧组供图/图)
离别的这一天,也是影片的最后一场戏。曹郁记得,那天天气很好,天上有很棒的月亮,不是cg做的,湖水的反光和水面的倒影也全都是真实的。大自然的明亮和庄严让在现场的人看了极为震撼,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当那么神圣又温柔、又有些奇幻的景象出现的时候,你会觉得死亡只是转换了一种生命的形式,不以肉体的形式存在了。”他说。
回过头来看,曹郁觉得《脐带》和《可可西里》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部电影。拍《可可西里》,让当时29岁的曹郁“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此后,他掌镜的《南京!南京!》《妖猫传》《八佰》等影片屡获大奖,曹郁成长为业界顶尖的电影摄影师。
二十多年后拍摄《脐带》期间,曹郁的母亲去世了,至亲的离世带给他巨大的悲痛,与《脐带》中的人物境遇相映照。《脐带》的大自然环境不像可可西里那样严酷,在蒙古族音乐的烘托下,显得悠长、忧伤而又广阔。拍完片中母亲最后告别的那场戏,曹郁很感慨,他觉得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新的理解。“生命其实可以很宽广,你不光是死后可以化作风、化作湖水,你活着的时候,生命也是很宽广的。如果《可可西里》是一个爸爸很严厉、很有力量地告诉你往前冲,到了《脐带》,可能是妈妈告诉你更复杂的、更接近于生命本真的那个暗示。”他说。
“回家”
《脐带》中,儿子阿鲁斯是一位“北漂”音乐人,姚晨原本饰演阿鲁斯的经纪人,在片中有几场戏。在剧本里,阿鲁斯的音乐事业发展不顺利,屡屡被音乐公司老板拒绝,跟经纪人之间也多次起争执。后来这条“北漂”的线被整个拿掉了,姚晨也因此从片中“消失”。
逃离“北上广”是近年的热门话题,在一般的叙事里,年轻人“逃离”的原因大体是大城市发展不如意了,于是回到家乡。可是回家就能解决精神困境了吗?那些焦虑、孤独、缺乏归属感就能消失了吗?曹郁觉得并不能这样简单概括,这也是一部电影所无法给出答案的。“我们有时候不是因为背井离乡,比如说从一个小地方到大城市发展才会不如意。像我在北京长大,我也没有觉得就万事都如意了,更不用说有很多人他就在自己的家乡,但依然被各种精神困境缠绕。”他说。这也是他和姚晨决定删除“北漂”这几场戏的原因,因为马上就会营造出阿鲁斯是一个不成功的音乐人的印象,他是因为“北漂”不如意才回到家乡,这样太有局限性了。
后来片中的设定是,阿鲁斯虽然不是大明星,但演出时台下也有不少观众,能靠音乐养活自己。他回家的目的更纯粹,没有迷失,没有失意,只是为了与母亲重新建立情感上的连接,在这个过程中,他重新认识了家乡和自己。
阿鲁斯最开始到哥哥家,随身只带了一个小包,是短暂回来探望母亲。直到他体会到母亲强烈的情感需求,才临时决定带着母亲回到草原。在乔思雪看来,这正是回家给她带来的启示。“草原上的人和游牧民族很像,就是没有一个特别长远的规划,本质上来说是服从于命运里面的偶然性。我们现代人有时候会很执拗于自己的规划,但实际这个规划会被生命里面突如其来的偶然性打破。你是跟随着这个偶然性给你的启示,还是要逆着这个偶然性完成自己的规划,哪个才能让你活得更快乐?”
对于乔思雪来说,在外漂泊多年,拉开了与故乡的一段距离之后再回家,对人和关系就有了新的认知。比如,记忆里小时候姥姥家楼道里经常出现的醉汉,冬天,他们从草原来城里喝酒,喝醉回不去了,就在楼道里睡一下。那时候乔思雪只觉得这些醉汉惹人厌,长大后回想,他们清醒之后,也有特别善良和细腻的一面——她要去上学,自行车钥匙找不到了,醉汉恰好醒了,要回家,看到她很着急,就先顺道送她一程。“这是我长大了,走出去,再回来,看到他们身上很好的东西,才意识到人不止有一面,这个变化还是蛮大的。”她说。
在好友伊德尔身上,乔思雪也看到变化。伊德尔就是片中阿鲁斯的扮演者,他成长于内蒙古,在北京生活,是一位民族电子乐唱作者。在主演《脐带》前,伊德尔从没有过表演经验。伊德尔做过好几支乐队,通过这几支乐队的专辑,乔思雪看到了他的成长和变化。最开始,伊德尔做民族电子乐的融合尝试,只是好奇一种新的音乐形式,觉得马头琴、长调和电音结合,可以让音乐变得很酷,但随着创作的深入,对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他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创新,而是从精神内核上,尝试把传统和现代的东西结合,让它能流传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伊德尔是真正回家了。
伊德尔的音乐创作经历和乔思雪的电影创作很像。“因为你的创作都要面临你要回去,再溯源你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你会变成一个更客观、更宏观的视角,你走近它,再深入其中,会获得很不一样的体验。”乔思雪说。
南方周末记者 李邑兰 南方周末实习生 刘嫄媛
剧情片脐带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脐带高清剧照,脐带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相关推荐


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

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

唐探1900

囧妈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

热带雨

风雨同路

叶问外传:张天志

教父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