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酷播
剧情简介
破什么?立什么?
电影,无非就是讲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前因后果偶然必然,一溜儿-下来,能让观众酣畅淋漓地欣赏完整部片子。当然我们都知道在一部电影中,不论是人物的也好,情节的也好,冲突是必不可少的。其实我们欣赏电影,着重看的就是冲突的产生、最后冲突的化解以及在这过程之中为化解冲突所铺陈的情节和镜头等等。
第一次看《惊曝内幕(the insider)》的时候,很明显感觉到的就是主角之一的wigand碍于“保密条款”而不能说出来的烟草公司不可告人的秘密以及“六十分钟”制作人bergman执意要从wigand口中获取信息之间的矛盾。但后来再看的时候,仔细一想,其实也没那么简单。上面那个只是外化出来的再明显不过的情节,而更深层次的或说根本的矛盾在于,wigand在“保密条款”和说出秘密让公众知情之间挣扎,而bergman则徘徊于新闻专业主义以及公司(cbs)的利益之间。
所谓破,我想说的就是wigand最终冲破了“保密条款”——更重要的是冲破了内心的枷锁——而选择了说出真相;而bergman呢,则坚守着新闻专业主义的信念,冲破重重阻碍,最终使得录制好的节目能够播出。而所谓的立,其实就是在两个主角做出了各自的选择之后所获得的赞誉和地位,更重要的是获得内心的解脱和释然。
内容简介
《惊曝内幕(the insider)》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讲的是wigand——烟草公司的前高管,也是一名科学家——因为不同意在烟草中加入有害物质与总裁的意见相左而被总裁无理解雇。以此同时bergman有业务想找人帮忙,于是通过关系找到了wigand。在日后与wigand的接触中,bergman以其敏锐的新闻嗅觉察觉到wigand身上似乎隐藏一个巨大的新闻源。然而从这个时候开始,wigand便感觉到有人在跟踪监视自己,并给家人带来极大的威胁。烟草公司提醒wigand与自己签署的保密协议,他将不能公开任何有关香烟制造的研究给公众。wigand不想失去医疗保险等等对家人生活的保障,然而又在备受良心拷问。在对烟草公司的一系列威胁和骚扰实在忍无可忍之后,他最终决定向外界宣布这一切,即使违反保密协议。他先和bergman录制了一集“六十分钟”的栏目,然后前往密西西比州出庭作证控告烟草公司。然而,烟草公司比他更快一步申请了言论禁制令,与此同时他妻子带着两名女儿离他而去,录制好的“六十分钟”栏目又遭到cbs禁播。这一巨大的代价实在压得两位主角透不过起来。但两人最后都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尤其是bergman的死命争取使得节目最终得以播出,于是故事到此算是完结了。
开场:两个命运的背道而驰
根据一般故事剧情的发展,若有两个主角,其中之一必须陷入绝境,这样故事才能曲折地向前发展。
黑底白字的片头字幕,一阵不知何物的轰鸣声;待到终于有了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颠簸的汽车、被蒙着双眼的男子、押解男子的全副武装的人员,充满中东风情的音乐荡涤着我们的双耳……电影的开头给观众一种谍战片的臆想,使人不禁期待起打打杀杀的震撼场面。但等到蒙眼男与大胡子男交谈上了我们但惊呼:原来那蒙眼的男人(bergman)只是个电视节目的记者或者负责人之类的,他只是为了采访当地的武装头目而被“押解”到这里的!看到这不禁令人有些小失望。但这只是开头而已。紧接着蒙眼男(bergman)摘下眼罩、拨电话、猛地拉开窗帘、阳光直射进来、城市景观尽收眼底,紧接着电话接通,一句简短的“我们有戏唱了”结束了这个场景。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接下来的场景。这是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室内,一群白大褂(医生或者其他,以后我们可以推测得知那是一群科研人员)正在边吃着东西边谈笑风生,好像在庆祝着什么似的,场面气氛相当愉悦;但在一个阴暗的办公室内,透过玻璃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西装革履的人(wigand)脸色阴沉,正默默的往公文包里收拾着东西,好像窗外的热闹场面丝毫与之无关。离开过办公室时孤独的身影与透着门缝看到的那热闹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
稍加解析不难发现,以上这两个场景剪在一起不无深意。经由对比的这两个场景有明显的象征意味。第一个场景,bergman猛地向两边拽开窗帘的动作,强烈的阳光射进灰暗的室内,以及居高临下鸟瞰城市的全景,这一系列的镜头都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舒畅的感觉。而bergman拨通电话的那一句“我们有戏唱了”更是提升了整个画面语言,让人有种柳暗花明、成功近在咫尺的感觉。而wigand这个场景就完全不同了。喧嚣与冷清,明亮与灰暗,孤独与群伍,通过这一系列的对比突出了wigand的落寞与无助。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办公室挂着一幅中国地图?!
但其实两个场景都有用到明与暗的对比,但是想表达的情感却迥异。而造成这一差异的无非是空间关系的不同。严格来说两个场景都可以分别划分出来两个空间:场景一是阴暗的室内与眼光明媚的室外;场景二是在一个大的室内划分出明亮宽敞的部分以及阴暗狭窄的办公室(wigand所处的空间)。但不同的是,bergman拉开窗帘让阳光射进来,打通了两个空间,并且使自己处于两个空间的界线上,这就激活了整个画面。而场景二不同,wigand自始至终都处于办公室内,而办公室与另一个空间始终是隔离开的,这就使得空间停滞。场景一的画外之意其实就是bergman的节目录制有望成功,内心喜悦;而场景二则是(我们从后面可以得知)wigand被公司解雇,心情低落、落寞。于是乎,通过画面镜头的运用对比,导演想让我们知道一个在走上坡路,一个跌落谷底;一个欣喜,一个落寞。一起一落,两个主角的命运在此背道而驰。
传真机:线索的交结,矛盾的初显
到这里,线索的塑造已经完成,一个是正斜率的一次函数,一个是负斜率的一次函数。于是,怎样让这两个走势完全不同的函数图像相交成了一个不小的功课。这时候契机是bergman收到了一份关于烟草公司内部文件的匿名包裹,但是他看不懂里面的内容,于是他通过关系得知wigand或许帮得上忙。本来很简单,只要bergman打电话过去,wigand接通电话,然后bergman说明来意,这样两条主线的交结就算完成了。但是导演(或者编剧)在这上面花了心思,一个劲儿地不想让情节发展得如此顺畅,如此平凡。于是bergman打电话过去的时候被wigand的妻子拒绝了(此时她正在为丈夫的被解雇而生闷气)。然后第二次打电话过去的时候,没人接,于是bergman留了言,说明来意,但还是没有得到回复。于是有些焦急的bergman采取了发传真的方法,于是这次就得到了wigand的回复:“我不可以和你谈话”。于是一来二往,bergman约了他在一家旅馆见面,于是两条线索终于相交。
其实对于导演为何费那么大的劲儿,为什么选择传真机作为连通两个空间、两个人物、两条线索的工具,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或许是传真机掩盖了说话的直白,留给通信双方思考的时间(就像qq聊天和打电话一样),也制造了一个悬念给观众,使得观众在“等待回复”的时候对情节的发展有了猜测和盼头。倒是wigand拒接电话以及在传真中的回复激起了我的兴趣。
初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最让我不解的桥段也就是这里了:我不明白两个主角是如何在揭露烟草公司的秘密这件事上面合作起来的。这一段说的是bergman想做的是一片关于吸烟引起火灾的报道,但是最后却变成了揭露烟草公司不可告人的秘密。再次看的时候,于是在这段互发传真的片段里面看出些滑稽或说,“误会”的意味来。当此时,wigand正因为知道了自己的公司在烟草里面加入有害物质与总裁的意见向左而被总裁炒了鱿鱼,而bergman正巧在做一篇吸烟引起火灾的报道。于是当wigand接到bergman的传真的时候,误会就来了,wigand回了一句“我不能和你谈话”。wigand以为他想利用火灾这个话题来套自己知道的那个秘密,所以拒绝了他;而最后的“不可以,不肯,也不要”将这种“误会”展示得更加明显。于是其实这里就为影片的后续发展埋下伏笔,正因为wigand的误会和小心翼翼,bergman后面才能嗅出其中隐藏着的大新闻。后来的旅馆谈话中wigand反复无故地强调“保密条款”以及两人在车内的谈话都是为这个伏笔揭幕,使矛盾浮出水面。
顾虑的打破:内因与外因的催化
从bergman极力诱使wigand说出真相到他真的这样做,这期间wigand经历了相当痛苦的思想煎熬甚至是人身威胁。可以说,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促使他放下矛盾、打破顾虑,勇敢地站到司法法庭上。
其实,在这部影片中,wigand的性格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点。相信看过这部片的人都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出wigand的性格特点:内敛、安守本分、甚至有些儒弱。这从其生活细节生可以看出:与人说话时飘离不定的眼神、细微的语气以及紧张时左右撅动的嘴唇……一个如此安分守己的人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肯定是受到强大的逼迫力。事实上,当烟草公司的总裁将wigand请到办公室想让其签署一份保密范围更广的附件以防其说出秘密的时候,矛盾其实就已经激化了。特别是当总裁拿wigand的家人作为为威胁的时候,这使得wigand忍无可忍,因为家人对于他来说是第一位的。于是,wigand的反抗意识于此刻萌芽。这是内因动力,也即是wigand自己的反抗意识。
而在外部,还有一帮人在为着能知道这一秘密而“不懈努力”,这就是“六十分钟”的节目制作团队。在bergman隐约感觉wigand身上有一条大新闻之后,他和他的团队就想尽一切办法来让wigand开口,这一举动在一次前期的讨论会上就有体现。而这一次充满争执的会议似乎奠定了自两条线索交汇后,后续情节的发展脉络。在这一次会上,所有以后会出现的阻碍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都提到了:保密条款、言论禁止令、司法部法庭、律师……于是乎他们给wigand找了一个律师,想尽办法让他到司法部法庭作证。
可以说内因与外因都同时在促使真相浮出水面,而真正让wigand最终下定决心录制节目的是公司无止境以及过分的骚扰和威胁让他忍无可忍,终于在“保密条款”以及说出真相之间选择了后者——“有时候我希望我没站出来,有时候又感到有这个义务,如果你问我会不会再这么做、值不值得,我认为值得”。其实,这里已经是一破一立了。破的是“保密条款”的束缚,而立的是其平凡而高尚的形象或者是,像他上面说的那句话一样,值得。但是,更大的矛盾和障碍正在不远的后面等着他。
海边的决定:沉默与呐喊的挣扎
当wigand录制完节目之后,他的麻烦并没有立即结束,而是越变越大。到司法部出庭作证是他的下一步行动,但不幸的是,烟草公司向所在州申请了临时的言论禁止令。这个法令禁止wigand在所在州向任何人透露任何有关烟草公司的内部信息,假如wigand违反的话,就可能面临牢狱之灾。这对于wigand来说算是个真正的考验了,他不想坐牢,他不能弃家人于不顾,他不能看着自己的孩子没有父亲……但是情节发展到这里,我们肯定希望wigand能够出庭作证(事实上我们能猜到他肯定会出庭作证因为故事都是这样的……),但是他应该怎样做出这个抉择呢?导演并没有让他一个人在屋子里沉思,抑或是弄几个人围着他进行劝解,而是把他挪到了海边!
在海边做出这个影响他一生,以及影响全美所有吸烟者健康的决定,这样的安排再妙不过了。在辽阔的大海面前,个人的命运沉浮顷刻间变得渺小。大海——尤其是平静的大海——这一意象通常用来表达宁静、舒适甚至是欢畅的情感,但此时用在这里确实“别有用心”——用如此静好的海面来反衬wigand此时缭乱的思绪以及痛苦的挣扎。这一对比更加凸显了决定的艰难。沉默抑或说话,这是个问题。但最后,正如我们所料想的那样,wigand决定不顾一切出庭作证。于是这个决定似乎也瞬时地改变了整个画面气氛,此时的大海,看起来刚好。但是音乐却有所不同,一首略显轻快但又带着些许忧虑的吉他曲响起,一如决定的大快人心,但结局却留下未知。于是,wigand的使命到这里算是全部完成了,他冲破了所有的矛盾和顾虑,树立起了他应有的形象和尊严。接下来就看bergman的了。
不能功亏一篑
节目录制完了,也出庭作证了,但是在紧要关头,cbs却要封杀节目的播出,这无疑是对bergman和wigand所有的付出的极大侮辱和否定。而其深层原因居然是节目的播出会妨碍到cbs的一单生意!这让bergman忍无可忍,于是爆出了影片中的那句惊世名言“你到底是生意人还是新闻人”?!于是,bergman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坚持与公司(cbs)利益之间的矛盾毕现无遗。但是由于势单力薄,他的坚持还是撼动不了公司的决定。于是他无奈地将这个坏消息告诉了wigand。当此时,wigand的妻子已经带着孩子离他而去,并且要求离婚。我只听到wigand说出了那句让我为之动容的话:“我的孩子必须看到访问,才能了解我的所作所为”。之后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镜头从wigand的背面缓缓升起,他正透过落地窗的玻璃看着对面灯火通明的法务部门(图八)。在这里,镜像再一次发挥魔力。透过玻璃我们能清楚地看到wigand的镜像,以及镜像之后忙碌的法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这一隐喻恰好与后来他说的那句“那是法务部,那是整垮我的地方”。
也许就是那些话,给了bergman继续恪守原则地抗争的动力。于是他背地里变着法儿地让节目能够播出,甚至不惜将新闻曝光给别的媒体,并且对cbs的做法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在所有人看来,bergman似乎有些偏执,也正因为此,他“被放大假”。
海边的怒吼:背水一战
大海在这部影片里算是“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一次,bergman在“放假”的时候给wigand打了电话,但可想而知,误会甚深,想好好谈谈不容易。于是两个坎坷的男人冲着电话互相怒吼。尤其是当bergman激动地冲到齐腰的海水里面跟wigand通话时,场面说不出的震撼(图九)。这海面和前面的海面截然相反,波涛汹涌,层浪起伏。这与此时两人通话的心情、语气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也可以看成是导演借着这波涛汹涌的大海对这体制、这利益链条的咆哮和不屑一顾;也预示着将有大事发生。而事实上也确实发生了。第二天,cbs播出了录制好的节目,于是,真相终得大白于天下。至此,bergman和wigand都破离了两人各自所面临的矛盾和顾虑。
破与立:背叛成就忠诚
回到文章的开头,wigand的“破”是指冲破内心的枷锁说出了真相,获得了地位、尊严以及内心的“立”;而bergman呢,则是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冲破重重阻碍,最终争取得节目的播出,获得了赞誉。
有个悖论就在于,遵守“保密条款”是对的,说出真相也是对的,但是wigand选择了“背叛”前者,忠于后者。我们不能说他的选择是对是错,只能说是“值得”的,是更高层面的忠诚。
服从公司(cbs)的安排是对的,播出新闻也是对的,但bergman选择了背叛前者,忠于后者。当他选择将新闻报给纽约时报的时候,他“背叛”了他的公司,他的同事,但正如他所说的,他没有违背自己的原则。这是对wigand的承诺,也是对自己信念的忠诚。
最后,贴上影片最令人的感动镜头,我想,这是对这个主题最适合不过的诠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