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0
剧情简介
一、前 言客家人的文化面,向重视两大方向,也是客家文化原本该有的两大核心价值,一是语言方面的「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重视客家话传承之精神;二是「慎终追远」与「勤耕雨读」的文儒精神,与重视宗族历史,并不断藉由纂修族谱,以凝聚宗族认同力之精神。第一点的语言学方面,在海峡两岸各地学界,俱有成果,故有关乎台湾地区的客家研究,语言学方面之于客家方言的研究,在海峡两岸各地都是客家学术大宗,而且研究成果大多数还能相互对话。但受限于笔者出身专业,此大类暂不在本文的回顾讨论范畴。
至于第二点,则属于文史类、特别是历史学之范畴。
客家历史的探索与追寻祖源,本可致力发展台湾的客家学,且又能合乎客家文化核心宗旨之方向。不过这点,大陆方面的客家历史研究,虽起步比台湾晚些,但在数量与质量上,似都已呈现超越台湾之势。这可能是台湾的客家,在当初「被学术化」的过程中,又有不同学科间的加入,一起致力探索台湾客家未来的客家学术化有关,却反使台湾客家历史论述方面,受重视的程度,似待加强。
所以,目前学术界在论述客家历史的研究成果方面,反而也不侷限于历史学门出身的学者,也见于人类学的历史人类学者、地理学的历史人文地理学者......等等,或其他学门的客家籍学者,基于自身族群的文史关怀心下所做的历史类学术性研究??等等,亦有所贡献,故本文名为「历史学类」的台湾客家历史学类研究成果相关回顾,收录者不限于历史学界之成果,亦不限两岸各地相关研究成果。又,若是纯粹客家文学类的专书,乃属文学范畴,限于篇幅与本文命题,亦暂不在本文搜罗范围内。
本文以 2014 年为界,回溯到 2005 年,这十年间关于台湾客家历史论述的研究成果。然近十年来,两岸各地的客家历史类之研究,诚如雨后春笋,卓越者亦众,而本文限于篇幅,与笔者搜罗资料限制,若未收录本文回顾者,诚是翰海遗珠,甚感致歉。
二、有关台湾客家历史类的已出版专书 ─ 「客家总论」类
近十年来,因奖励客家学术研究发展的大方向下,出版的客家专书极多,亦有不少是整合不同学科,而编着相关客家研究的著作论集。本文仅简述与历史类相关之专著。
首先在客家历史总论类方面,历史学者梁肇廷(leong sow-theng),本是研究外交史出身,但因其客家族群出身(马来西亚客家人)的历史关怀,其晚年曾藉由 g. william skinner 的中地理论与区域循环发展论为方法,提出历史上中国大陆的区域发展周期和土客冲突间之关系,形成中国大陆原乡的客家族群意识,并完成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and their neighbors 一书,1997 年出版。然此英文书出版时梁氏已过世,由 g. william skinner 等师友为其出版之遗著。此书可称是继罗香林之后的客家历史研究新经典,亦为影响中国大陆对客家研究重视的动力源之一。
专研台湾客家研究者,理应读之。此书中译版《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性:客家人、棚民及其邻居》,在2013 年由广东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冷剑波、周云水等学者联手翻译,北京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出版,可谓对欲着手研究大陆与台湾的客家历史者,提供便利之处。
台湾苗栗公馆客家庄出身的汤锦台,虽长期任职联合国三十余年,然亦本于自身的客家文史关怀,于2010年出版《千年客家》一书。本书将时间断限拉大到唐代的前与后,亦能呼应汉语方言学者多认为客、赣方言的原型─亦即「原始客赣方言」,是约形成「唐宋变革」之间的说法;而空间上,本书亦随着客家族群往海外的移民,从中国大陆论述到台湾与东南亚乃至美洲的客家人。此书,亦可为研究台湾客家史的参考书籍。
又大陆客家学者谢重光,为福建武平县客家人,本为研究唐史之历史学者,后来对华南族群史与客家史多有论著,反成为中国大陆研究客家史的大家之一。谢氏在最近十年间出版的《客家文化述论》、《客家、福佬源流与族群关系研究》等书,亦对大陆原乡与台湾客家历史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前书第五章为〈台湾客家史的几个问题〉,对台湾的汀州客家、漳州客家、潮州人,与近几十年来台湾闽客族群关系之问题,都有所着论;后书,更精细论述到从大陆到台湾,客家与福佬两族群的历史源流与长时期竞合关系,有其不侷限于三、四百年间的宏观历史延续性。此书也谈到历史上与今日台湾的闽客关系,该如何达到和谐共存共荣之观察与建议。谢氏为中国大陆福建武平县客家籍学者,虽并未生长于台湾,但对于闽、台两地,同样有颇为敏感的客、闽南间之历史与族群关系问题,其以福建当地生长经验,加上丰富学养知识,来观察台湾内部错综复杂的族群关系与历史,他山之石,亦可为研究台湾客家者攻错。
另外,台湾历史学者黄丽生于 2010 年论著《边缘与非汉 ─ 儒学及其非主流传播》;又于 2012 年主编《东亚客家文化圈中的儒学与教育》,此二书与台湾客家历史研究有相关性。前书,主要是论述传统中华帝国,地理上有其核心区与边缘地区,此书着重于帝国边缘地区或特殊族群「八旗子弟」的儒学与教育问题,研究华夏儒学思想在各边缘地区或特殊族群的传播与转变,与当地传统仕绅对儒学的学习与发挥,或在各边缘区,多少会呈现出不同的传播儒学形式,然亦有其儒学共通性,和调融出当地文化的多重性格。
台湾在明清时代,也是帝国边缘之一,自是此书论述的地理范围之一。本书第七章〈近代台湾客家儒绅海洋意识的转变:从吴子光到丘逢甲〉,与第八章〈台湾客家鸾堂的儒教意识:以苗栗云洞宫为中心〉,论述到台湾客家从清代到近现代的儒绅意识,在处于梁启超之语「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状况下,所面临的变迁与选择;在第八章则探讨台湾客家鸾堂如何透过扶鸾宗教仪式,仍保留与传承客家式儒教思想,到了近现代后又有另种形式之变迁。此书之长处,在于探讨台湾儒家文化时,并不侷限于台湾客家或整个客家族群之中,而是放在明清帝国乃至东亚地区的政治与社会秩序与思想传播的宏观角度,观察帝国周边的边缘地区或特殊族群,同时再反思台湾客家文化的历史变迁。
至于《东亚客家文化圈中的儒学与教育》一书,则汇集了研究两岸各地与东南亚、韩国客家的优秀学者之文章而成。本书中有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者邱荣裕〈从客家宅院检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实践 ─ 以梅县丙村温家、屏东佳冬萧宅、新竹新埔刘宅为例〉一文,检视探讨广东梅县丙村温屋、台湾屏东佳冬萧屋(南台湾六堆客家)与新竹新埔刘屋(北台湾客家)的三地客家式民宅,所包涵的客家式儒家文化。
三、有关台湾客家历史类研究已出版的专书
近十年来关于台湾客家历史类研究,已出版专书亦可谓汗牛充栋,本文限于篇幅,不能一一罗列,以下将举其中较具典范或指标性者,分做简介如下:
(一)全台湾客家历史类研究方面
近十年间关于研究讨论全台湾客家历史类的出版书籍方面,有长期致力于客家文史研究的学者黄子尧,为台湾苗栗县客家人,于 2005 年出版《台湾客家与三山国王信仰:族群、历史与民俗文化变迁》一书, 介绍台湾客家与三山国王信仰的关系。早期,学界都认为三山国王信仰都是客家人所祭拜,后来已有许多论著证明此说乃误解,三山国王信仰其实源于广东省潮州府,当地潮州族群与粤东客家族群都有信仰,乃至邻省的福建漳州亦可见之,故三山国王信仰不单独为客家人之专利。而三山国王信仰,也随当地各族群往海外移民历史过程中带出。在台湾,若一地有三国国王庙者,或许也与客家族群的开垦历程有一定程度的关连性。黄氏此书,则对台湾的三山国王信仰,与台湾客家人地理分布之关系,做一全台的调查与研究论述。
此外被视为台湾客家文化历史产物与精神象征代表的台湾客家义民爷信仰,由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吴学明教授,与其学生林柔辰,花数年之功力,对全台湾各地由新竹枋寮义民庙分香出去的各地分香义民庙,做一彻底调查,终于 2013 年完成并出版《台湾客家聚落之信仰调查:变与不变 ─ 义民爷信仰之扩张与演变》一书,该书研究发现全台湾由枋寮义民庙分香的义民庙,虽有22 座之多,其中当然也继承了原有的义民爷信仰精神,但因为各地的历史与族群分布环境有所差异,在不同地区演化出不同流变。譬如,原先的新竹枋寮义民爷并无偶像金身,但在若干义民庙,则已经演化出义民爷的神像金身等。故此书名为「变与不变」,用以检视台湾客家义民爷信仰的多元化现象,意旨在此。
又台湾师范大学学者潘朝阳近十年出版诸专书中,于 2008 年中有《台湾儒学的传统与现代》与《台湾汉人通俗宗教的空间与环境诠释》二书, 亦解释到台湾客家历史文化的内涵。潘氏为台湾苗栗县客家人,长于历史人文地理学,著作繁多,可知其一贯思想认为客家文化向重视慎终追远、重儒勤读之精神,是富涵儒家文化、敬仰天地与祖德流芳的族群。前举两书,亦可析见潘氏之思想。
潘氏前书,认为以台湾地理角度位于传统中华帝国边陲,但又同时位于东亚世界航路要冲,在近现代的「现代化」历史冲击过程中,容易造成台湾汉人各族群儒者的双元性。该书的第三部分,也谈到清代台湾客家儒士丘逢甲,面临台湾被迫割日时的抗日行动与儒家忠义精神之实践。至于潘氏之后书,则由台湾汉人的华夏儒教精神之「小传统」方面,研究观察台湾汉人通俗宗教中,寓涵了华人对于天、地、土壤等地理环境条件,均有一份亲和敬虔之感,与怀恩敬德之观,并因此转化为华人文化「小传统」的宗教形式广为流传。此书的研究空间范围多集中在竹苗地区客家庄为主,其中第六章与第八章,更精细地分别分析到苗栗平原的石围墙庄(今苗栗县公馆乡石墻村)、嘉盛庄(今苗栗县苗栗市嘉盛、嘉新 2里)两地之区域庙宇与其神圣空间及空间分布和变迁;其他部分,亦有谈及其他地区客家庄(如美浓的伯公信仰),与新竹县海线地区闽南人与内山地区客家人之通俗信仰等。此书可视为研究台湾客家历史文化的要籍之一。
同样也是台湾师范大学的历史学者邱荣裕,于 2014年出版《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研究》, 综论历年来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此书对台湾客家面对新时代,具体提出「研究建议」,也是历史学者中,少见具有社会科学家式的创新写作方法。
另外由连瑞枝、庄英章主编之《客家 ? 女性与边陲性》一书,于 2010 年出版,此乃探讨台湾客家女性之书,由多位从事客家研究与女性相关议题之学者共同完成,其中系历史学出身者,有连瑞枝〈被送出去的女人:母女关系、家庭劳动力与历史记忆〉,与陈丽华〈清代台湾六堆地区的节妇与地方社会〉,又书中还有不同学科同时关心客家女性议题的多位学者,都在此书发表研究专见。
(二)北部客家 ─ 桃竹苗地区客家历史类研究方面
近十年来北部桃竹苗的客家地区历史类已出版专书甚伙,如由庄吉发等人所着之《义民心、乡土情:义民庙贰百壹拾周年文史专辑》,收录好几篇关于新竹枋寮义民爷信仰的研究文章;又黄卓权总编之《义魄千秋:褒忠亭义民节大隘联庄祭典专辑》亦同是之,书中有黄卓权〈义民庙沿革及联庄祭典区概述〉一文,对枋寮十五大联庄的分布地理区域,进行详细历史考证,贡献良多。
同样在探讨研究新竹枋寮义民庙十五大联庄,或该庙与当地家族的互动关系上,在 2005 年同时出版了两书,分别是林桂玲《家族与寺庙:以竹北林家与枋寮义民庙为例(1749-1895)》,与赖玉玲《褒忠亭义民爷信仰与地方社会发展:以杨梅联庄为例》。
林桂玲之书乃由硕士论文改写出版,其延续林氏的指导老师庄英章过去对新竹县竹北六家林家研究基础脉络下,继续锁定六家林家与义民庙之间运作关系做深入研究。
本书先探究新竹竹北地区的历史地理条件,与清代林家先祖移民进入竹北后的开发,并利用组织「尝会」来凝聚宗族与地区向心力,亦藉此经营土地累积财富,并积极参与地方公益事务,成为当地一大名望家族,也与整个竹堑地区其他名望家族相互有联系,建立起家族间的文化权利网络。此书后半部,在探讨已为名望的林家,如何积极经营新竹枋寮义民庙的历史过程。至于赖玉玲之书,由其硕士论文改写出版,亦对枋寮十五大联庄的各联庄重要家族做一讨论,并对杨梅联庄地区的区域开发、各社会菁英与家族做一深入的研究。
新竹枋寮义民爷信仰会在清代新竹与南桃园地区,与日后渐成为台湾客家族群重要精神象征,或有其历史脉络条件可循。然回到清代台湾,北台湾桃竹苗客家地区中的苗栗地区,义民爷信仰就相对不发达,此有张正田于 2013 年出版《被遗忘的大清「忠魂」:清代苗栗堡客家义民信仰研究》一书, 系由其博士论文改写出版。
此书藉由历史地理与族群关系史为方法,探讨头前、凤山、中港等溪流域,地形约呈东西向,当地客家族群易与沿海闽南族群发生接触;而苗栗的后龙与西湖溪两流域,地形约呈南北向,其中又有山系间隔,减少了当地客家与闽南两族接触机会。
所以当康雍干清朝盛世的台湾时期(1683 年康熙派施琅收复台湾至 1795 年),汉人各族群逐渐移民这「五溪流域地区」,也大约形成「客家靠山、闽南靠海」的地理区位;但到了清帝国控制力衰弱的嘉道咸同(1796-1861)年间,各省纷纷出现区域性动荡之际,区域族群械斗也逐渐蔓延帝国,帝国边陲的台湾亦不可能例外。所以,新竹地区客家与闽南两族群在这阶段的时空历史条件下,相互竞合、械斗、接触后,当地客家人更加需要透过含有「粤东」、「忠义」等族群象征意义的义民爷信仰,强化当地客家族群精神,凝聚当地客家人团结;但苗栗后龙与西湖溪两流域,也就是清代的苗栗堡地区,因中间的山系地形限制,使苗栗堡地区靠山客家人与靠海闽南人,发生接触、械斗之机会不大,这地方之义民爷信仰就相对不需要被凸显。
所以此书出版后,作者自序中有言,会将书名改为有「忠魂」二字,实寓含了清后期时台湾错综复杂的族群关系历史情结。此书也解释了同样是在乾隆末年林爽文事件后,北台湾桃竹苗客家地区设立的两间义民庙 ─ 新竹枋寮与苗栗义民庙,为何前者祭祀圈逐渐扩大到南桃园与新竹,乃至光绪年间又影响了中港溪流域客家地区;但同样也是约 220 年历史悠久的苗栗义民庙,香火就相对不盛。
又陈志豪 2010 年《机会之庄:19、20 世纪之际新竹关西地区之历史变迁》一书, 是由其 2006 年硕士论文「 台湾隘垦社会转型之研究:以新竹关西地区为(1886-1945)」改写而来,此书从书名到章节安排,皆大幅改写其硕论原有架构,可见陈氏用功精神。
此书旨在探讨位于新竹内山「隘垦区」的关西地区,在 19 世纪后半到 20 世纪前的开发过程,其间历经清代与日据而走向近代,此际的关西地区,原先充满勃勃生机,地方菁英家族亦形成当地的社会人际脉络与自治色彩,但面临着不同政权的变迁,尤其是日本殖民政权统治台湾后,统治当局企图整顿当地原本地区自治风气的隘垦区,在日据时期国家机器介入后,也造成本地区在不同时期,有其不同演变历史,也出现趁势而起的新兴地方菁英家族。这由书名取为「机会之庄」,寓涵深奥历史哲理于其中。
另外有关新竹隘垦区著作,有吴忆雯《从隘庄到茶乡:新竹峨眉地区的拓垦与社会发展(1834-1911)》,是由其硕论改写出版。本书主要研究新竹县「大隘地区」的峨眉地区,在黄南球「金广福垦号」带领下,其聚落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作者论述本地区因丘陵地形崎岖因素,使以客籍为主的汉人移民在本区设隘开垦时,深受地理环境条件影响。本书也从峨眉地区的土地经营方式、经济生活型态与宗教信仰三面向做历史探讨,从形成初期具有移垦特色的峨眉地区客家汉人社会,随时代变迁,使当地各家族,逐渐转化「虽不以追求功名为要,但重视子弟教育」与「藉由社会救助与
慈善事业的参与,提升了家族形象与社会地位」现象,颇有客家族群向重视耕读精神之论。此外作者也善用了《台湾总督府档案抄录契约文书》及《金广福垦号簿》与当地族谱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见作者用功之深。提及新竹县大隘地区,延续吴学明早期对当地精辟之研究成果,近十年间,又有吴学明主编之《地方菁英与地域社会:姜阿新与北埔》搜录许多学者相关论著;与范明焕、田金昌合著之《客家家族与台湾的开发:以北埔姜氏家族为例》二书,皆可见台湾客家史在区域史研究逐渐深化之成果。
此外,又有黄阿彩对先祖黄骧云进士进行研究而出版《黄骧云进士家族》一书, 作者谓黄骧云为台湾客家第一位进士,并以其为中心,介绍黄骧云先祖世系与家族后裔发展。黄骧云本是清代的六堆美浓客家人,后来移居也是客庄的头份,晚年生活亦皆于此,子、婿亦多为竹苗一带人,其中包含闽籍中赫赫有名之林占梅,故本书列入此小节介绍。
以往颇多非客籍台湾人,通常多有「客家人靠山居,所以倾向不拜妈祖」的迷思,然其实台湾客家人也是有拜妈祖,在范明焕 2005 年出版的《新竹地区客家人妈祖信仰之研究》即有精辟研究, 此书乃作者 2002年硕士论文改写出版,在当时,此研究同时兼具学术性与世俗性的指标意义。
(三)南部六堆与东部客家历史类研究方面
近十年有关六堆客家出版专书亦多,任职国史馆的学者林正慧,在 2008 年出版《六堆客家与清代屏东平原》一书,可说延续自其 1996 年硕论大幅修改后所出版。本书作者提出清代「闽粤」的「粤人」,不一定指今日客家族群,也包含同样来自广东省东部,也是讲潮州腔福佬话的潮汕族群(潮州人)。此书藉由六堆在清代各个时期的「闽粤械斗事件」,探讨「粤人」性质的历史变迁。作者从硕论到此书之研究成果,对比海外地区「潮州人」认同感强烈,与「潮学」的方兴未艾,也可谓替台湾史上「遗忘的屏东潮州人族群认同」研究开了一扇窗, 亦具学术性指标意义。
台湾大学历史系学者李文良的《清代南台湾「客家」的移垦与社会(1680-1790)》, 也探讨清代六堆客家历史,此书为作者累积数年的演讲稿与发表数篇期刊论文集结修改完成,从屏东地方社会和国家的互动关系,对清代台湾 212 年间的前期 110 年间,由地方动乱中的闽粤族群关系、科举学额与粤籍祖籍认同关系、义民信仰等问题,均提出作者的新观点。此书最后也对南部的六堆客家,为何在清代没有发展出义民爷信仰,做一新的观点说法。此书可见作者论证史料与推理之绵密功力,深具可读性。
又以下两书亦值得参考。首先是施雅轩《战争、空间、六堆客家:另一台湾历史地理学的展演》一书,虽然相对于历史学,此书是较偏向静态的历史地理学式之论著,亦即着重历史地理,更甚于「人」在历史地理环境的变迁过程,这理应是施氏谨守自己学科范畴使然,亦是施氏此书的严谨之处;其次是林淑铃等人所编著《台湾客家族群关系研究:以屏东县内埔乡与万峦乡为例》,则较偏向语言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区域也仅限于六堆的内埔乡与万峦乡两地,但此书各作者都积累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所完成。施雅轩则另有专文予以书评, 21 限于本文是在探讨已出版专书类,则不再介绍。但以上两书,都是研究六堆客家历史类时,值得做为重要参考专书。
在花东已出版的客家历史类专书方面,近十年间有姜礼诚《花莲地区客家义民信仰的发展与在地化》一书,此书为作者硕士论文(2011)修改出版,若将之放在研究客家义民爷信仰的学术历史脉络上,可谓与前列吴学明、林柔辰的合著,有同样的学术发展共时性进程。姜氏此书专论花莲地区客家义民庙,共 11 间,其历史背景与沿革发展、庙中文物及历史传说,乃至祭祀仪式等,均呈现不同样貌,也呈现某种程度的各自「在地化」;但相同的是,花莲客家移民大多是日据到光复后的再次移民,他们到了东部后,使花莲的义民爷信仰,成为当地客家族群共有的集体认同与民间信仰。
(四)大台北地区客家历史类研究方面
本文此处所指大台北,即台北、新北、基隆三市地区,即今俗称之「北北基」。历史上,此处曾有一定比例的客家移民开垦,此在学术史上已有许多专论,但大致早在约 180-200 年前的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大台北地区历经数次闽客械斗后,当时许多「大台北」客家人选择离开,留下的客家人,到了日据时期,依当时人口调查资料,人口比例已经极少,除今新北市三芝一带,大致还有汀州籍客家人约占当时三芝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为最多外,其他街庄的客家人比例皆甚低。但无论各街庄的比例如何鲜少,同样的历史结果是,这些清代的大台北客家人,今日大抵都已被「福佬化」成为「福佬客」。
故今日大台北数十万或近百万庞大人口的客家人,其实反是光复后因大台北都会化,才从台湾各客家原乡搬迁至都市的再次移民,是故今日大台北各客家社团、文化团体主要成员,都是这波新的再次移民,渠等也与旧有的当地福佬客,几乎没有太多历史关系与现实交集。
不过,「寻找」大台北地区的福佬客,却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鼓励下,近 20 年来也成为一种研究趋势。近十年间,约有邱彦贵《双和客家?古往今来》,陈宗仁、黄子尧,《行到新故乡:新庄、泰山的客家人》,与廖伦光《台北县汀州客寻踪》、《东北角客家调查记事》、《五寮客家的山林拓垦故事:打造北北基客家第一庄》等书相继问世,其间深入市区内巷弄,与乡间访谈调查过程,必是辛苦。
(五)中南部与宜兰地区的客家历史类研究方面
同样历史脉络下,南部大高雄都会地区24 ─ 除了美浓、杉林等也属六堆客庄外,大多数乡镇市区,同样也不是客家庄,但也有一些日据到光复后的客家人,因国家政策或社会都会化,而往这里再次移民。所以,林秀昭《台湾北客南迁研究》及其与简炯仁、陈谨瑛合著《高雄市客家史》两书,都以「人口推拉理论」为主轴, 施雅轩,《战争、空间、六堆客家:另一台湾历史地理学的展演》(高雄:丽文文化公司,2011);林淑铃、张屏生、吴中杰、林亮时、杨忠龙、锺丽美,《台湾客家族群史专题研究3:台湾客家族群关系研究:以屏东县内埔乡与万峦乡为例》(台北:国史馆台湾文献馆,2010);施雅轩,〈评林淑玲等:《台湾客家族群史专题研究 3:台湾客家族群关系研究 ─ 以屏东县内埔乡与万峦乡为例》〉,《全球客家研究》3(2014.11): 343-354。
论述「北客」往南迁徙到高雄的历史。前书,时代断限为日据时期,区域范围为 2010 年以前的高雄县市,亦即俗称的「大高雄」,2010 年底县市合并成为新的高雄直辖市;「北客」则指日据的新竹州,亦即今日桃竹苗地区客家人,此书认为这些客家人在日据时移民到「大高雄」后,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文化「在地化」。不过,此书既然是锁定在日据时期,却少用当时日文史料论证这个历史过程,颇为可惜。此书是林氏硕士论文(2006)修改出版,指导教授为政治学者简炯仁。林氏与简炯仁、陈谨瑛合著的前举后书,其理论与方法也大致如此,不过区域范畴再缩小到 2010 年以前的高雄市。
林氏后来于 2011 年再出版《北回归线上的北客》,研究区域则锁定在嘉义县市一带,可见作者对乡土文史工作的热心。同样地区,另有地理学出身的学者池永歆,与谢锦綉合著了《发现客家:嘉义沿山地区客家文化群体研究》(2012),由书名可知,这是缘于台湾从彰化以南到六堆客家地区之北,传统以来都是闽南语优势区,即令清代甚至日据时迁入此区域的客家人,乃至清代定居于此地区之客家人,其后代大多转变为福佬客,所以需要去重新「发现」。
这种需要去「发现福佬客」的学术研究工作,甚费苦力,以往曾有吴中杰、邱彦贵等许多学者也曾努力「找寻」过;近十年来,至少在嘉义地区,则有此二本已出版书籍。 至于 2010 年以前的台南县,则有杨升展的《南瀛客家族群志》, 也是同样需要辛苦的田野调查,深入闽南语优势区乡间,辛苦地「发现『客家』」。
同样貌似「客家沙漠」的宜兰地区,也有长期致力于客家田野与文史研究,特别是福佬客这一议题的学者邱彦贵,于 2006 年出版《发现客家:宜兰地区客家移民的研究》与其《附篇》,此类「发现『客家』」之研究,亦是需要扎实的田野基础与文献研究功力,和流利的闽南语能力。
(六)台湾客家史料出土整理解析与客家史学方法专书方面
历史类研究,往往很重视新史料出土,客家史研究方面亦然。由国立中央大学历史学者吴学明,与黄卓权合作共同搜集解析的《古文书的解读与研究》,于 2012年出版,分为上下两册。是书主要搜罗新竹到南桃园一带客家大家族、大庙宇所留存的古文书所解释研究而成,共有〈新埔义民庙古文书〉、〈关西店仔岗王廷昌家族古文书〉、〈杨梅水流东陈良旭家族古文书〉、〈北埔姜家古文书〉、〈竹东徐四凤家族古文书〉、〈龙潭铜锣圈萧东盛家族古文书〉等六篇,内容分析皆精辟详悉。
最重要的是吴、黄两位学者于此书指出,用客家话写的古文书史料,和用闽南语写的,许多用字是不同的,譬如房屋,闽南语古文书是用「厝」,但客语古文书会用「屋」,同样,「港墘 vs. 港唇」之别亦是,若研究历史时能精通此,则能容易从古文书解读出这是份客家史料,还是闽南语史料。此外本书中还对台湾民间私藏古文书史料进行分类,对未来想研究台湾古文书史料者,也是一大贡献。
陈运栋编纂的《天香吟社诗集存稿》、《栗社诗集存稿》二书, 系对台湾日据时期苗栗史上有名诗社─「栗社」,与其前身「天香吟社」所留存的古诗文稿,进行编纂并正式出版。日据晚期,台湾正逢日本总督府厉行「皇民化运动」,日本人对全台湾的诗社,常有取缔行为。当时「栗社」诗社核心干部吴颂贤,迫于时势,偷偷将诗社所有诗稿,用油水纸紧紧包裹并沉入深水中,以免被日警没收销毁,待光复后,再派人将纸稿捞出。
但因纸稿已受湿气,所以吴颂贤与其子,日后无偿展开数十年辛苦晒书工作。而几十年后陈运栋收集到这些诗稿时,许多字迹早已模糊,还得费心一一析辨重誊,也终于完成此两诗稿史料之编纂出版。无论当年苦心保存或日后重誊出版,对吴颂贤父子与日后编纂学者,皆为耗费心力之工,也对苗栗历史文化贡献良多。
又陈运栋与郑锦宏,整理编纂苗栗头份的清代张维垣进士与其子、孙、曾孙 4 代之家世、事迹、诗作、文物等史料,出版《张维垣进士家世》一书。 张维垣原为清代台湾六堆客家人,以秀才身分赴头份教书,并于同治十年(1871)考取辛未科进士,子孙繁众,留存文物亦多,今整理出版,亦是一贡献。
六堆客家方面,日治时期曾有日本人松崎仁三郎,在昭和十年(1935)着有《呜呼忠义亭》一书,为日据时期日本人对台湾六堆客家留下的史料,书名的忠义亭即今日屏东县竹田乡西势村忠义祠,向为历史上六堆义军出战前誓师集合之处。
但《呜呼忠义亭》原文为日文,不便今人阅读,近几年有锺孝上与屏东县六堆文化研究学会等热心六堆客家历史的在地学者,历经翻译数校为《呜呼忠义亭中译本》,于 2011 年出版。出版当时,亦为六堆客家地方上的大事。这也是继上世纪编撰「六堆客家社会文化发展与变迁之研究」丛书之后地方文史大工程。
研究台湾客家,无论史料掌握与田野调查,实有其专业之史学方法,在这方面用功数十年之黄卓权,于2008 年出版《进出客乡:乡土史田野与研究》一书, 33详尽分享其在客庄田野调查工作经验,此部分就占本书八章中的前四章,已是贡献良多。而研究北台湾客家,如《淡新档案》等官方乃至民间文书,该如何解读而不致误读,又必须累积数十年史学研究的扎实功夫。此书第五、六、七等三章,正是此一精华所在,也是作者积累数十年史学功力,完成研究台湾客家史的史学方法良书。
四、结 语
台湾客家学术工作,有些学者号称已成为显学,是否如此,或各有不同看法。但看近十年,台湾客家相关著作如雨后春笋,仅于相关历史类者之出版专书亦甚众,更何况相关于台湾客家议题的单篇期刊论文或学位论文方面,各学科加总起来亦呈「一年磨几十剑」之景,本文限于篇幅,暂未能全面回顾,仅就相关历史类已出版专书做一回顾,其中若有遗珠之憾,诚感抱歉。
但回顾近十年,可知从事客家历史类研究成果与相关学者,相对于十多年来逐渐成立之客家研究且有招研究生之学术教学单位,后者,未来似乎还有非常大的期许空间。另外,台湾的客家研究乃至客家历史类研究,究竟能有多少回归客家文化本身「慎终追远、尊崇祖德」之文化核心价值?在从旁顾盼了国际与两岸各地关于客家语言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或许,仍是徘徊于文化与现实之间?
国产剧十年台湾全集高清观看由4m影院整理于网络,并免费提供十年台湾高清剧照,十年台湾百度云在线播放等资源,在线播放有酷播,腾讯视频,优酷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多种在线播放模式,在播放不流畅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切换播放源。如果你喜欢这部片子,可以分享给你的亲朋好友一起免费观看。4m影院收集各类经典电影,是电影爱好者不二的网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