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视频
剧情简介
石榴微电影今日深度影评《索菲的抉择》
该片讲述一位在二次大战期间遭纳粹迫害的波兰女子,在战争结束后,她和男友移民美国纽约的贫民区,在那里结识了同楼的年轻美国作家。
“这次波兰之行我们会去哪些地方?”她一边收拾行李一边问我。“秋天的扎科帕内,另外……我再带你去一次奥斯维辛吧。”我说。
不久之后,我们站在了集中营门口。“劳动带来自由(arbeit macht frei)”的牌子下站满了游客,人们从大门内外反复拍照,但少有人留影。这一片土地可能是世界上最少见游客微笑或比出v字手势留念的著名景点,它的历史天然地压抑住了相机的某种功能。
这是我第二次来奥斯维辛。上一次来的时候,恰是阴雨纷飞,波兰的田野里人们像球一样裹紧自己,我当时写道,无法想象在阳光明媚的时候凭吊奥斯维辛。但这次正好是万里无云,夕阳打在铁轨上,反射出刺眼的光,一切披上了一层平静的外衣。
既然如此,我无意要故作沉重,历史无法遗忘,但并不意味着要让现实时刻拉长着脸。比克瑙还是那么宁静,又一个新的命题闯入了我的脑海:奥斯维辛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更好还是更坏了?奥斯维辛如果存在,它真的改变过这个世界吗?
根据哲学家阿多诺的判断,“自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写诗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走出奥斯维辛的人,会对自我的人性,以及所有一切由人创造的艺术与美产生自然而然的怀疑,凸显了史上最大杀人工厂变成遗址后的功用。
集中营往往还有另一个名字,“灭绝营”。作为灭绝人及其人性的场所,奥斯维辛在近五年时间内为纳粹德国除掉了大约110万人,超过九成是“低等”的犹太人。和我们这些游客不同的是,他们一车皮、一车皮地被运来,大部分再也没能走出“劳动带来自由”的大门。
希特勒在二战期间修了1000多座集中营,奥斯维辛是最大的一座。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最早进入集中营的突击队队员回忆,双层木板床铺上还放着不少没来得及搬走的尸体,不时从中爬出一个骷髅,发誓说他不是犹太人——没人相信已经自由了。
重返奥斯维辛,我确信它的最大意义,在于证明人类前所未有地实行“机械化种族灭绝”这一行径的存在。人类不仅有这个能力,而且由一个产生哲学家、诗人和音乐家的优秀民族贯彻并付诸执行,这让奥斯维辛之后的历史不寒而栗,一度产生绝望情绪。
我们为什么要去奥斯维辛旅行?对于远道而来的中国游客而言,欧洲有卢浮宫,有阿尔卑斯,有罗马角斗场,奥斯维辛那么压抑、令人心生阴霾久久不散的“景点”,为什么要去?我想,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总是善于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