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0
剧情简介
今天给大家推荐几部电影,都是大热片,你看过之后有從另外的角度去思考过这些电影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真相只有一个。
真的吗?
银幕上经常有一部电影同时讲多个故事的例子。
一个故事的表象下,往往隐藏着另一套完全不同的故事。结果是,整部影片衍生出两种势均力敌的可能。无论你采信哪种说法,总能找到大量细节佐证。
多重解读电影制作难度不小,同时也总是让观众体验到思考的乐趣。这些高智商电影人拍给高智商观众看的,才是真正的高智商电影吧。
1《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结尾抖开大包袱,让观众猛然领悟到,原来派的求生过程,可能并不像影片所展现的那么小清新。由此,对故事的理解出现了分岔,衍生出现实版和恐怖版两种理论。这也证明了为什么常有不知名小说被改编成伟大电影,因为被剧透过的观众少呀。
用一套影像系统讲述两个泾渭分明的故事,《少年派》不是第一个,但它的两个故事反差极大,光靠画面不够拖一带二,只能让其中一种诠释存在观众想象空间。当然,影片仍做了不少努力,让观众在内心描摹那些未看见的场景时有据可依,两个故事如齿轮般咬合,比如登船动物与幸存者的一一对应,动物不同寻常的举止,主角对猴子问“你儿子呢”,神秘岛的属性和形状对“人食人”的暗示,老虎与主角内心恐惧的对照,等等。
人类出于下意识修饰记忆,美化触目惊心的同类相食,是最自然的生理反应。《少年派》不是高智商的辩论,而是一次心灵信仰的试炼。互持异见者不大可能用逻辑说服对方,是对信则有不信则无等老话的影像演绎。
2《卧虎藏龙》
在《少年派》之前12年,李安早已实践过此类“双故事片”。《卧虎藏龙》就包含了两个并行不悖的故事,各包含一个截然不同的主题。
缺少东方文化背景的西方观众看到的,是大侠李慕白和俞秀莲迫于礼教不能结合,卷入玉娇龙盗剑一事后,李慕白被碧眼狐狸所伤,临死向俞秀莲表白了爱意,一段很古典的爱情悲剧。
而许多东方观众基于儒道文化,看到的则是修道的李慕白心神难宁,下山寻找伴侣,先是与俞秀莲相约,接着又对年轻漂亮的玉娇龙动了心,几番纠缠争斗后他奄奄一息,出于同情,违心向俞秀莲表白,通篇是一个修道男人在情欲中的挣扎。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两个故事都说得通,而且都天衣无缝。互相结合如此高妙,水乳交融,难怪既能斩获奥斯卡,又能成为中国影迷心中的经典。李安不愧是贯通中西的电影大师。与《少年派》不同的是,王度庐的原著并不含这层并行之意,更显出李安的匠心独运。
3《恐怖游轮》
这个电影简直是装逼必备。女孩杰西和一群好友出海游玩,半途遭遇风暴,众人便登上途径的大油轮避难,谁料恐怖诡异之事轮番上演,血腥的搏杀不断,而真相令观众一头雾水。
影片独特之处在于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既可以理解游轮为一个时间异常区域,来自不同时空的同一批访客上演杀戮轮回,也可以理解为已经死去的灵魂产生的灵异幻境,颇有“濒死片”的意境。
而同样是时间异常的大前提,又根据共有几个类型的主角、循环期限的长短,可以细分出更多的解释,每一种解释都不乏拥护者。也许这并非导演的初衷,毕竟官方还是提供了一种“标准解答”,但导演同时也强调,解答并非唯一,观众有天马行空的自由。
4《k星异客》
一个中年男子出现在纽约中央公园车站,满口疯话,被送入精神病院。他自称是来自k-pax星球的外星人,主治医生试图治疗他,却发现他所声称的有可信之处。
影片的开放式结局,可以把影迷分成泾渭分明的多派,一派确信波特是外星人,另一派同样言之凿凿证明他只是精神异常却有超凡功能的普通人,还有一种理论介于其中,认为他是借用了凡人躯壳的外星人。当然,影片同时给出了多方论据。
这是一场没有结论的争辩,事实上结论也并不重要。即便你对影片的深刻寓意并无兴趣,该片仍是精彩的悬疑好戏。病患和医生,自证和证伪,一场跌宕的智力拉锯,每个回合结束,你都会倾向于相信尘埃落定,认定某一方胜出,但当下一个回合开始,心理天平的另一端又悄悄放上了一颗砝码,这种智力上的享受,如今越来越喧闹和肤浅的科幻片中已经很少提供了。
5《禁闭岛》
《禁闭岛》的主题是精神分析,主人公是一个精神失控的人,竭力要在记忆与现实共同构成的迷局中挖掘真相。全片由两个南辕北辙又难分显隐的故事组成,站在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思路,观众对情节的理解可分为“治疗论”和“阴谋论”两派。
前者认为这是个精神受损、治疗不成的凄惨故事,有一个《第六感》一样恍然大悟又百感交集的结尾;后者则将之看做一曲阴谋团体吞噬反抗者的英雄悲歌,颇有点《飞越疯人院》妖魔化精神病院的思路。
互联网上至今可见对立者各执一词,辩论不休,双方论据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镜头分析和情节解读,延伸到古典音乐、心理学、药物学等领域,以细枝末节向对方发起新的攻势,佐证着各自观点。当然,不论你采信哪一种观点,影片都一样散发着令人脊背发凉的阴森。《禁闭岛》将人类意识的不可捉摸表现的淋漓尽致,开启了精神世界的无限可能,也充分点燃了观众的想象力和探究欲望。
6《盗梦空间》
严格来说只能算十分之一部,因为名气太大,不得不提上一嘴。故事一分为二,是从科博进入混沌域寻找齐藤开始。我们看到,他终于找到老年齐藤,提醒后者立下的使命和承诺。两人回到了现实,科博终于如愿与妻儿团聚。
但同时这个结局也可以理解作,从见到齐藤开始,一切都是混沌域中的科博的幻觉,他已经被永远留在了那里。真相如何,取决于那个著名的陀螺是否停下。诺兰很狡猾地把真相悬置起来,成功地让这个电影周边玩具多卖了几十倍。
7《穆赫兰道》
同样是拿梦境做文章,《穆赫兰道》会让《盗梦空间》显得像是丝毫不杀脑细胞的大爽片。前一个半小时虽然风格吊诡,还算容易跟上和理解,从90几分钟开始,便向着玄奥晦涩一路猛进,摆明了就是要挑战观众的智商而来。
丰富的细节互相照应,牵动着层层叠叠的荒诞情节,促使观众撑开脑洞,组合出千奇百怪天马行空的理论:梦套着梦,编造的梦境,濒死幻觉,精神分析……别说挨个解读了,光是把网上提到的可能性一一列举出来,就远远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涵盖的。
而这些解读者都怀有一种执念,当无法自圆其说时,第一念头是“一定是我挖掘地还不够深”,而不是理论本身有缺陷。其中不乏过度解读,肯定远远超出了导演大卫林奇的创作初衷。但一部电影之所以好玩,不就是吸引人翻来覆去不知疲倦地挖掘和讨论吗?至于所讨论的内容,跟导演的设定有没有关系,谁管呢,开心就好。
8《宿敌》
大学教授亚当发现一个跟他长得一模一样的男子安东尼,双方展开一系列纠缠,随着一只意象不明的大蜘蛛出现,电影戛然而止。在这个简单的故事框架里,电影铺设了丰富的细节,点燃了观众的探究欲望。
关于影片的各色理解出现了很多层面上的分歧,也逐级递进:亚当是否人格分裂?两个人格哪个才是主导?主导人格是否存在?以及是否还存在第三人格?与其他电影两种或三种观点争锋相对不同的是,对本片的理解有一个大多数观众认可的定论,只是不断有其他解释冒出来冲击这个“主流”。
《宿敌》最具魅力之处在于,整个故事小巧而不乏精致,通过细节暗示背后存在的庞大格局。跟许多多重故事片大包大揽面面俱到地讲完多个故事一比,显得更潇洒轻盈。
9《全面回忆》
这部动作场面火爆的科幻大片,出乎意料地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根据不同的理解,观众能对情节做出三种迥然不同的诠释:
一是主角出生入死击溃狂人的冒险都是真实的,他在现实中扮演了英雄;二是为他的全部经历都是rekall公司的造梦机所为,整部电影只是一次逼真梦境的展示;还可折中分析,主角确实曾有间谍经历,但已被政权洗脑,此隐藏记忆引发造梦机故障而“烧糊”了他的大脑,之后的情节全发生在他精神混乱的脑中,交织着间谍记忆与白日梦幻想。
一言蔽之,该片是在未来世界上演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导演保罗·范霍文没有偏向于任何一种观点,反而在片尾安排男女主角道出“如果这全是一场梦”的台词,以似是而非的狡黠手段,令观众陷入无尽的揣摩和思索,由此深化了“记忆不可靠”的命题。
那么,上面的电影你看过几部,相信哪一种解读呢?
转自公众账号 电影通缉令 bbmovie 烂总
相关推荐


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

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

唐探1900

囧妈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

热带雨

风雨同路

叶问外传:张天志

教父2
